三國之最風流
字體:16+-

211 撫戒刺嚇二策行

荀成問道:“哪兩策?”

陳登答道:“一則撫戒,二則刺嚇。”

“願聞其詳。”

“泰山諸校尉,脾性不一,或有怨不服者,亦必有不敢作亂的,將軍可分而召之,親自觀看他們不同的情態,撫其順從,而戒備其不服者,此為撫戒。多遣幹吏,深入沿海,時刻關注鹽豪動向,倘偵知到有欲生亂者,即以雷霆之勢,立將之剿殺,以嚇餘輩,此為刺嚇。”

荀成說道:“君此二策皆佳,我即按而行之。”沉吟了下,又道,“陽都距開陽最近,孫仲台又是泰山諸營中兵勢僅次於臧宣高的,我今便遣吏去陽都,邀他來開陽相見。”

“將軍欲以何由邀他來見?”

無緣無故地叫孫觀來開陽,必會引起他的疑惑和提防,如使他因此生疑,反倒不美。

“後天是上巳日,我就以此為由邀他來見。”

上巳日,便是後世的上巳節。後世的上巳節是每年的三月初三,但現下還沒有對日期做出如此確定的規定,而是以每年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為“上巳日”。這是一個通過洗浴來驅逐疾病的節日,春季天氣轉暖,是疾病和瘟疫多發之時,是以,至遲自戰國時起便有了這樣一個風俗,延傳至今,早已是一個全民參與的重大禮儀、節日活動。

在這一天,百姓們通常會成群結隊地去臨近的河中沐浴,因為沐浴之地距住所不會太近,沐浴又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所以人們大多會帶上食物,進行野外午餐,並將攜帶的某些食物投入水中,祭祀神靈。普通的黔首隻是野餐一食,有錢的人家則會利用這一機會,在野外搭起精美的帷幔,備下美酒佳肴,邀請眾多的賓客,舉行別致的郊外宴會。

總而言之,上巳出沐、飲宴河邊的習俗,從京都到地方,從權貴到黔首,盡皆如此。

開陽臨著沂水,完全可以用“沐於沂,暢飲水濱,以度上巳”為借口,把孫觀從陽都請過來。

高堂隆聽到這裏,說道:“我與孫校尉雖非同縣,然他縣與我縣相距不遠,早些年,我與他有過相見,也算是舊識了,待他來到開陽,我可從將軍左右,與他再見上一見。”

荀成點頭說道:“君與仲台舊識,自是理當再見。”對陳登說道,“上巳時,君如無事,可與我和高堂君一道,共會孫仲台。”

陳登笑道:“明將軍相邀,敢不從命?”

與荀成定下了上巳日邀孫觀來開陽之事,又與荀成、高堂隆兩人細細商議了該如何遣派細作潛入沿海之事,議完了這兩事,陳登告辭出帳,回城而去。

陳登離開後,高堂隆笑對荀成說道:“隆來開陽前,聞州府吏雲:‘陳/元龍驕而自矜’。到了開陽,隆與陳府君見麵雖少,頗覺意氣相投,乃知流言之不可信也。”

高堂隆雖是剛為荀貞征辟,但初來便獲大任,被超擢為從事之職,掌督泰山之重,州府吏皆知隻要他能把這個差使辦好,日後的前程必是繁花似錦,所以他到州府的當晚,已有好幾個人登門拜訪,因知他將去開陽,就告訴他了一些州中有關陳登的風評。

荀成說道:“碌碌子焉知元龍豪氣。”又道,“陳君明謀遠見,孫觀如應邀來,正可借陳君之能,辨其忠奸。”

陳登到了城中府內,已是入夜。

小吏過來稟報:“明府,今天縣內外皆無事,唯有數輛州車由北還,過境南下,向州府去了。”

“知道

了,你下去罷。”

小吏恭謹退下。

為了隔絕泰山諸營與泰山郡的聯係,陳登到任不久,即傳檄繒國、臨沂、陽都、東安、東莞和開陽這幾個與泰山郡接壤的縣邑,命令各縣的令長分別遣派得力吏卒,日夜巡察本縣,如有發現亡命、輕俠、惡少年或形跡可疑之人在境內出沒,立即逮捕訊問。

這道檄令從傳下到現在,總共也才半個來月,而各縣上報的逮捕總數,已有近百人之多,經過訊問,是泰山“亡命”、惡少年的,占了泰半之多,問其入境目的,皆是要去投泰山軍,剩下那些不是泰山郡人的,也多半是在外地犯下了案子,為了逃罪,目的亦是去投泰山兵。

半個月近百人,一個月就是兩百人,一年下來就有兩千多人,這可以說是泰山軍的一個主要兵源來處了,而今被陳登截斷。現下為時尚短,泰山諸校尉尚未意識到這個問題,等他們反應過來,想來定是會有不少人痛罵陳登,不過,陳登對此,當然是絲毫也會不在乎。

因了開陽是郡府所在,故此,開陽縣內外的巡察,不但要報給縣令,還要報給陳登。

聽那小吏報說今天有數輛州車從北返還,陳登心道:“必是主上遣出辟召賢士的州使回來了,卻不知這次又給主上帶回了哪位賢能?”又心道,“主上英武善戰,又重文教,掌州以來,方才旬月,不分州內州外,已是接連召辟了多位文、武材士。徐州之興,在於今乎!”

君主積極向上,有抱負的臣屬也就充滿幹勁。

陳登略吃了點飯食,雖是忙了一天,卻是半點不知道累,親自動手,把堆積在牆邊的案牘文簿搬過來,放到案邊,借著通亮的燭火,又精神抖擻地處理起了郡務。

荀成遣吏送信,邀孫觀來開陽,孫觀應邀而至,於上巳之日和荀成等共飲於沂水河畔。

陳登、高堂隆作陪。

席上,陳登觀看孫觀情態,高堂隆與孫觀憶敘舊時。待到席終,孫觀回陽都,送他走後,兩人俱對荀成說道:“孫仲台神思不屬,數有躑躅態,此中必有玄虛,明將軍可細察之。”

荀成因而一邊嚴密關注陽都的泰山兵動靜,一邊不動聲色地繼續分召昌豨等人見麵,或由高堂隆親去泰山軍的駐地與泰山諸校尉相見。

同時,荀成給荀貞寫信,述說陳登和高堂隆對孫觀以及泰山兵的分析和他自己對此的判斷。

這些不必多說。

郯縣西臨沂水,東臨沭水,因孔子曾與弟子於上巳日“浴乎沂”,所以上巳日這天,荀貞也邀請了張昭、張紘等府吏,荀彧、辛璦等股肱,並飛檄召來了駐兵在沂水西邊襄賁縣外的趙雲,共至沂水之畔,亦歡飲半日。

春和景明,坐皆美材,群儒談《詩》詠歌,諸將講兵論武。荀貞於中觀之,心神暢悅,不覺與左右說道:“俟天下定,當使萬民同享此樂!”

飲至近暮,諸人歸城。

在回城的路上,幾個府吏從州府驅馬馳來,求見荀貞。

前頭的從吏問得清楚,過來稟報:“明公,去東萊的州使回來了。”

荀貞大喜,問道:“子義可有從歸?”

過來稟報的從吏答道:“下吏沒有問。”

“快叫使者過來!”

從吏應諾,回去前頭傳令,不多時,那幾個州吏快步來至近前。

荀貞看這幾人,隻看到了被自

己派去東萊的副使,未見正使,問道:“正使何在?”又問道,“子義可至?”

那副使先回答荀貞的第二個問題,答道:“太史君未至。下吏等接了太史君的母親來。”再回答荀貞的第一個問題,“正使沒回來,他去遼東找太史君了。”

荀貞細問之,這才知道:原來太史慈現不在東萊,而在遼東。

州使到他家中時,他家中隻有他的老母。

州使便以辭說太史慈之母,對她說:“貴州黃巾眾多,貴州刺史焦公不知兵,非能安州境者。荀鎮東昔討董卓,功著海內,今臨徐州,愛民如子,阿母何不遷家至徐?”

太史慈的母親卻不同意,推說自己年紀大了,不肯離家。

州使便又對她說道:“今令郎為避州疾,遠遁遼東,不能盡孝於阿母,阿母亦不得與子見。阿母今如肯遷家徐州,焦公權威再熾,亦不入徐境,如此,阿母便可與令郎相見了啊!”

聽了州使這麽一說,太史慈的母親思子心切,這才答應了遷家來徐。

州使即令副使護送太史慈的母親回郯縣,而他則繼續北上,去遼東找太史慈。

荀貞心道:“太史慈得罪州府,已是五六年前的事了,卻至今還避禍在外!也真是難為他了。”

數年前,東萊郡郡府和青州州府出現了糾紛,是非難斷,誰能先報到朝廷,誰就能占據先機,其時州府已先遣使,郡守憂落後不利,於是求取可為使者的人,太史慈時年二十一歲,為郡奏曹史,被選為使,他遂日夜兼程,雖是後發而卻與州使幾乎同至洛陽,見到州使後,他施展計策,毀掉了州府奏章,呈上了本郡的奏章,州府因被朝廷責備,太史慈因得以揚名,不過他為了本郡而得罪了州府,為免被州府報複,就此避居遼東,算起來,至今已有六年了。

荀貞說道:“子義母親現在何處?”

“在州府恭候明公。”

“豈可使老者久候?”

荀貞即叫上典韋、周泰、蔣欽等人,以及原中卿、左伯侯等親衛數十,策馬疾馳,先行回城。

到了城內府中,荀貞親去見太史慈的母親,問候路途辛苦,以禮待之,又叫府吏給太史慈的母親安排住所,令諸葛瑾從後宅選調機靈懂事的奴婢數人,交給太史慈的母親使用,並命這幾個奴婢需得小心服侍。

等住所備好,荀貞又親自把太史慈的母親送過去,看她安置下來,方才離去。

回到府內堂上,荀貞叫來小吏,說道:“去治中院,命給去東萊的正使記上一功。”

小吏應諾。

治中管著州府的人事,府吏的功過皆由治中審定記錄。

此時張昭雖尚未歸府,可治中院裏自有掾史屬員,可以先行記功。

這個去東萊的州正使臨機應變,在沒有見到太史慈的情況下,能夠改而先把太史慈的母親請到州中,立下了一功,需得記錄,以候來日嘉獎。

至於這個正使去到遼東後,能否再把太史慈請來,荀貞卻是一點也不擔憂,太史慈之母已到,以太史慈之孝,他怎可能會不應辟而來?

入主徐州方才旬月,已得周泰、蔣欽兩員虎士,今又篤定可得太史慈,荀貞心情不錯。

次日,一道從遠方來的消息讓他的心情更加不錯,同時讓他大喜之餘,立刻頗懷急切地遣人,命去追趕出使豫州的程嘉等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