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信的長子鮑劭時在帳中,見鮑信神色大變,問道:“州伯於令中說了什麽?可是不願借兵?”
鮑信搖了搖頭,說道:“不是。”
“那是?”
“劉公欲傳檄郡國,召各郡國兵,親自率領北擊黃巾。”
鮑劭喜道:“這不是好事麽?父親緣何非但不喜,反至色變?”
“而今黃巾勢大,號稱百萬,其力方銳,兗北百姓震恐,士卒無鬥誌,如此情形之下,怎能大舉進兵與戰?以我之弊,擊賊之銳,必將敗也!唯今之計,隻有養精蓄銳,先為固守,然後待賊勢離散,候其疲後,再選精銳擊之,方才可也。”
鮑劭說道:“父親的意思是說,州伯如於此時提兵北上,恐將落敗?”
“正是!”
鮑信看了鮑劭一眼,欲言又止,最終還是把想要接下來說的話咽回了腹中。
他心裏想道:“除此之外,卻是還有另一個緣故,那就是:劉兗州已頗得州士擁從,如再剿清黃巾,軍功大盛,則兗州刺史之位必將愈固矣!我與孟德的規劃怕就要難以行施了。”
劉岱是漢室宗親,他的從父劉寵數為太守,清廉公明,號“一錢太守”,後仕朝中,先連任九卿之職,繼而兩拜司空,複拜司徒,又拜太尉,名重天下,他的父親劉輿也是曆仕二千石,並且曾任過山陽的太守,既有此等的家資族望,劉岱本人又虛己受人,所以,現而今,他雖是尚未能得到兗州諸郡國長吏的一致擁戴,然就兗州本地的士人來講,卻是不少都很擁護他。
換言之,目前在兗州,劉岱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基礎。
這個時候,如果他再親自帶兵把兗北的黃巾盡數殲滅,甚至不需殲滅,隻要逐走,還兗北一片平安,那麽,可以預見,他在兗州的聲望就必將會迎來一次大的提高。政治基礎已有,軍功、名望再高,劉岱的這個“兗州刺史”之位就會如鮑信之所料,定然由此而更加穩固。
這樣一來,鮑信早前與曹操所秘謀的“規大河以南”之策就會很難變成現實了。
劉岱畢竟是兗州的刺史,鮑信和曹操之所密謀實為“篡權”,萬一泄露,不但他兩人的名聲將壞,乃至在兗州恐怕都不好立腳了,關係重大,不可不慎,所謂“事不秘則失其身”,因是之故,鮑信在想了一想後,沒有將這一條“他反對劉岱北上”的原因告與鮑劭。
於智略謀劃上,鮑劭雖或是因限於年歲、閱曆的關係,不及其父,然
在剛強勇武上,他卻有鮑信之風,聽了鮑信這話,他慨然說道:“父親過慮了,以劭愚見:黃巾賊雖多,而如州伯果能把各郡國兵召集起來,與州兵合於一處,估算下來,少亦有數萬眾,以此擊賊,縱不大勝,也不會落敗的,退一步講,即使有敗,也不會是大敗。”
對鮑劭“即使有敗,也不會是大敗”這句話,鮑信倒是不反對。
兗北的黃巾多以抄掠為資,又是老少相從,劉岱帶數萬眾擊之,也許會有一時的失利,但長久來看,隻要在戰略、戰術上不出大的差錯,步步為營,同時用計出奇,還是很有望獲勝的。
然而正因如此,鮑信就更反對劉岱親自帶兵出擊了。
於是,他給劉岱回文一封,把對鮑劭講的那個理由寫入其中,力諫劉岱不要親自北上。接著,他又給曹操寫了一封信,講述此事。兩封書信寫畢,他遣人分別給劉、曹送去。
劉岱接到鮑信的回書後,細細忖思,覺得似乎有點道理,遂召來王彧,與之商議。
王彧說道:“自古成事者,無不克堅攻難、赴危蹈險,未嚐聞高座臥榻、唾手而可得之也。今擊兗北黃巾,或如鮑濟北所言,將有小挫,然以我一州之力、用兗南為基、連諸郡之兵,勝將必也。況者,‘小挫’不一定是壞事,反過來看,正因‘小挫’,才能更顯明公的軍功啊。”
一個愚蠢的敵人是顯不出己方的高明的,敵人越強大,戰勝敵人的過程越艱難,到取勝時,才越能顯出己方的能力。
劉岱聽了,深以為然,說道:“卿言甚是!”
他遂否定了鮑信的建議,決定按照與王彧之前商量好的,不加改變,繼續實行。
劉岱召郡國兵共擊兗北黃巾的州檄和鮑信的來信,前後相差不過兩天,相繼到了東郡。
劉岱的州檄到時,和鮑信一樣,曹操也是第一時間就意識到了其中的麻煩。
等鮑信的信到時,曹操已經得出了應對之策。
應對之策不外乎有二,一則,不配合劉岱,二則,配合劉岱。
表麵上看,和鮑信一起不配合劉岱似為上策。
因為州內各郡的情況,曹操一清二楚,知道各郡肯定都不會派遣太多的兵馬給劉岱的,也許劉岱總共隻能召到萬來人,並且其中恐怕還會是多為新卒,乃至老弱病殘,戰鬥力必然低下,加上州兵,劉岱到最終能指揮的大概也就隻有兩三萬人,以此兩三萬兵卒,擊號稱百萬的兗北黃巾,兵馬既少,
如再加上曹操的坐觀和鮑信的消極、不配合,——兗北黃巾現下主要活動在濟北區域,鮑信身為濟北相,做為地主,他是最了解兗北黃巾虛實、內情的,他的消極、不配合定會極大地拖劉岱的後腿,如此一來,劉岱必會受挫。
而當其受挫之後,不但可以借此阻止他以軍功而穩固在兗州的統治,對曹操、鮑信而言之,或許還會因此而有有利於他兩人的機會出現。
但曹操到底非是常人,在經過了一番斟酌後,他沒有選擇這個對策,而是選擇了配合劉岱。
不僅配合,並且還要全力配合。
原因有四個。
濟北是鮑信的地盤,殲滅或逐走濟北黃巾,有助於壯大鮑信的力量,充實他的兵力,可以得到更多的民力、軍資供應,也就同時增強了曹操的實力。此其一。
如前所述,濟北和東郡接壤,現活動於濟北的黃巾對東郡也是一個極大的外部威脅,借此機會,如能將其消滅,有助於減輕東郡的部分壓力,可使曹操得以較為專心地向青州發展。此其二。
去年,公孫瓚在渤海大破青州黃巾,繳獲無數,曹操看得眼饞。黃巾軍固是如鮑信所說,沒有固定的地盤,流動作戰,但這不代表他們就一窮二白,不錯,長遠來看,他們缺少發展的基礎,然若於短期內來看,他們實際上是很富的,凡黃巾過處,豪強大族無不殘破,那些豪族們積累了數代、以至數百年的財富盡被黃巾所掠,財貨、糧帛、人口,還有耕牛、農具,為黃巾所得的是非常多的,而且,黃巾中有很多老卒,戰鬥力都不低,有財貨、有勞動力、有老卒,如能將此三者得到一些,將會大有利於曹操在短時間內增強實力。此其三。
兗北黃巾深為兗北的豪強、士人所痛恨,亦深為兗南的豪強、士人所懼,劉岱以兗州刺史的身份,檄召州內諸郡共舉兵以並擊此“強賊”,在“大義”上是站住了腳的,曹操、鮑信如果不配合,對他兩人的名聲會有不利,會被兗州的豪強、士人視為“顧私利”。此其四。
不配合、或是配合,兩下相較,顯然不配合是短視,配合才是遠見。
因而,在接到鮑信的來信後,曹操便即以此為回複,然後,他傳檄州內,於兗州諸郡中第一個響應劉岱,並且出乎劉岱的意料,他在檄文中明確說出:將會親引四千兵馬與劉岱會師。
東郡眼下的兵馬隻有萬餘,在麵臨北有田楷、西有黑山的重壓下,曹操不但願意拿出四千兵馬相助劉岱,而且他還是親自帶領,真可以說是傾巢而出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