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最風流
字體:16+-

257 徐元直獻策危行

且不說王楷回了兗州,劉岱聞得徐卓的話後會作何反應,隻說徐卓見過王楷,麵稟荀貞。

他先把王楷的來意說了,然後評價說道:“劉兗州漢室宗親,聽說他在兗州謙恭虛己,頗有得士之名,而觀許、王二中郎不過中人之姿。滿伯寧剛毅清廉,有名州中,涼伯方博通經典,進退以道,此二君俱昌邑人也,居於州治,而劉兗州不能用,我聞東郡程立,英才偉士,不受其辟,實有知人之明。”

滿伯寧即滿寵,涼伯方名茂,他兩人皆是兗州較為年輕一代中的俊傑人物。

滿寵出身自郡中的右姓大家,少有名聲,年十八即為郡督郵,時郡內有李朔等各擁部曲,殘害平民,滿寵奉太守之令前往糾察,一因他的族姓在郡中顯赫,二也是因為他的能力,李朔等一見到他就下拜請罪,從此不複再敢抄略。以此功勞,滿寵得被郡守舉薦,為朝中征任,守高平令,“守”者,試任之意也,這是漢室拔擢官吏時經常采用的一種試用製度,“令”者,大縣之長吏也,品秩較縣長為高,一出仕朝中就是大縣之令,起點很高,但因在任上把貪汙受賄的縣督郵張苞給拷掠死了,他遂棄官歸家。

涼茂少時好學,議論事情、評點人物時常引經據典,用以處理是非,為郡人所服,平時結交之友,皆意氣相投,並名聞州郡,共同號為“八友”。

這兩個人都是山陽昌邑人,家在兗州的州治,按理說劉岱應該是早知其二人之名了,但至今未嚐對此二人加以征辟、重用。所以,徐卓總結說:程立不受劉岱的辟用是有“知人之明”。言外之意,劉岱的“得士之名”有水分,他所能得、能用的士不過都是些“中人之姿”罷了。

荀貞心道:“這也不能怪劉岱。兗州南有張孟卓,北有曹孟德,山陽太守袁遺不僅是袁本初的從兄,且其本人也有高名於世,與張孟卓之弟張超交好,昔曾被張超讚稱‘有冠世之懿,幹時之量’,兗州隻有一州之士,而現今州內卻至少有四個‘明主’,劉岱自是難以將兗州的才俊之士盡攬帳下,乃至若程立這等有遠見的,幹脆就誰

的征辟都不應,坐待局勢發展。”

他心中這樣想,沉吟稍頃,口中問道:“劉兗州欲親擊兗北黃巾。元直,你怎麽看此事?”

“其如勝,將會不利於我進駐東平、任城之部;其如敗,則將會有利於我。”

“噢?怎麽個不利?又怎麽個有利?你說說看。”

“劉兗州如勝,則他以大勝之勢,歸逐我部,我部不能敵也,此是為不利於我。”

“有利於我呢?”

“他如敗,則兗北黃巾必定會趁勝南下,兗州就會陷入大亂。兗州一亂,自就有利於我。”

荀貞同意徐卓的分析,問他道:“如此,以卿之見,我該如何應對?”

“卓有二策。”

“說來聽聽。”

“主公與曹東郡相善,可遣一使,暗通曹東郡,以支持曹東郡入主兗州為誘,使曹東郡掣肘劉兗州,令劉兗州兵敗。”

遣派一個使者去見曹操,對曹操說:隻要你能讓劉岱兵敗,我就支持你入主兗州。這看似是個辦法,但荀貞搖了搖頭,說道:“此策不可。”

他對曹操還是比較了解的,說道:“劉兗州討擊兗北黃巾既是其本分,亦為民心之所向,孟德雄傑之士,豈是利令智昏之徒可比的?他斷不會允卿此策,自毀聲名的。我如以此策與他相通,不但不會得到他的同意,更反會使他小看於我。”

劉岱親擊兗北黃巾是以州刺史的身份而為之,是占著“大義”的。

刺史之職,源自前秦的“監禦史”,前漢武帝雖對其權有過一個明確的限定,即“六條問事”,本是監察之官,但自本朝中葉以來,為鎮壓層出不窮的農民起義和蠻夷反叛,前秦時“監禦史”可以監軍、將兵的情況重又出現,刺史被賦予了領兵的權力。

遠的不說,近一點的如靈帝熹平元年,會稽許昭作亂,朝廷拜臧旻為揚州刺史,臧旻率

州郡擊討之,孫堅時為郡司馬,因此戰立功,得被擢為鹽瀆縣丞,又如光和二年,巴郡板楯蠻叛,朝廷遣禦史中丞蕭璦督益州刺史討之,又如中平三年,荊州刺史王敏討造反的江夏兵,斬其首趙慈,又如中平五年,陶謙討擊徐州黃巾時的身份也是徐州的“刺史”。

故此,荀貞說,劉岱以刺史的身份召集郡國、討擊兗北黃巾是他的“本分”,同時,他這又是在“解民倒懸”,占著士人們的輿論,因而,又是“民心之所向”。

曹操是何等樣人?明識遠見。這麽個情況下,他是絕對不可能同意徐卓的這個計策的,——亦正如荀貞所料,曹操事實上也已經做出了大力支持劉岱的決定。

徐卓笑道:“卓料主公也不會用此策。”

“卿二策為何?”

“卓的這第二策就簡單了:擇數勇士即可。”

荀貞心中一動,說道:“卿的意思是?”

“選數勇士,潛入劉兗州軍中,候其當亂軍之際,行刺殺之。”

荀貞沉吟不語。

徐卓說道:“卓昔於潁川,交往多任俠士,其中頗有膽勇俱佳者,主公如有意,卓可於其中擇二三,遣之入兗,必能不負使命。”

徐卓少好輕俠,早年在潁川時,他結交的多是此輩,後因荀貞,方才折節讀書,至有今日之成,而他昔年結交的那些朋友,近些年來,有不少陸續地前來投奔於他,其中能用之軍伍者,徐卓均舉薦給了荀貞,而尚有一些無軍旅之才,唯擅匹夫之勇的,他俱養之門下。

他的這些昔時舊友、今日食客,荀貞大多見過,裏邊的確是有好幾個膽勇出色、尚氣輕死的當刺客的好材料,如將之遣入兗州,確如徐卓所言,必會“不負使命”,因而,荀貞倒不擔憂如果行刺的話,會不會行刺成功,但需要考慮的是:行刺之計乃是險棋危行,成功後,會導致什麽後果?這後果究竟是會利於荀貞,抑或是恰恰相反,會不利於荀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