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北方袁世凱乃至薩鎮冰等人的故意宣揚,飛鴻號乃至前清外購戰艦一事鬧的沸沸揚揚,全國各地的報紙都在進行著報道,甚至一度弄成了全國性的事件,一開始閩浙兩省也同樣如此,連續好幾天都在報紙上說著這些海軍軍艦上的事情,這些輿論幾乎都有著統一個觀點,那就是現今中央缺錢,那麽各省就應該效仿前清舊例,分攤海軍軍費,尤其是閩浙廣東等省份,其中又因為飛鴻號一事,把矛頭直指陳敬雲。
如此情況讓陳敬雲有些惱怒的同時,下令調查局立即調查幕後推手,然後通過各種手段在閩浙境內全麵禁止繼續宣揚此事,調查局甚至為此專門成立了一個宣傳處,監管境內的報紙,那些公開批判陳敬雲和軍政府,甚至有煽動暴`亂傾向的報紙一律封掉,然後推出報業管理製度,公開發表刊物的報業要經過登記審核後才能重新營業,一改之前隨便拉幾個人就能公開辦一份報紙,單單福州城內就有數十份報紙的情況。
這年頭,普通民眾們對於信息來源是很單一的,主要就是集中在報紙上,隻要報紙這個源頭控製住了,就好辦很多了。
至於所謂的言`論自`由,這年頭的普通人還沒有這麽高的精神需求,這東西一般都是和平盛世裏,大夥都吃飽了後無聊之餘才會發現自己還缺了個言`論自`由,在亂世裏,能活下去才是關鍵,當你吃都吃不飽的時候,是不會在乎自己能不能隨便罵政`府的。
在調查局雷厲風行的行動下,幾乎兩天內閩浙兩省內的輿論就重新出現了平靜,伴隨而來的是眾多小報紙關門或者是聯合起來又或者是被收購,經過這一次整頓,閩浙兩省的報業開始出現數家影響力較大的報紙,比如民辦的福州日報,杭州日報,比如軍政府為主導的福建商報,浙江商報。還有調查局為了掌控輿論為收購了眾多小報紙聯合組建的國民日報。
閩浙兩省的輿論歸於平靜,至於外省在說什麽就不是陳敬雲所能管的了。隻是這樣長久宣揚下去的話,恐怕陳敬雲在全國範圍內的聲望就會急劇下降,最後說不準就可能變成人人喊打的獨裁大軍閥了,嗯,之前的朱瑞就是差不多如此。
為此,調查局宣傳處在陳敬雲的暗示下,積極展開輿論反擊,大肆批判北京的中央政府不顧國家海軍利益,意圖出賣英造的兩艘巡洋艦,甚至要取消在德意奧數國的造艦合同。然後又說海軍事乃是中央政府所為,強由地方省份來辦海軍是本末倒置,然後還說北洋既然缺錢到了沒辦法維持中央政府的存在,連區區千萬造艦款都拿不出來的話,那麽就該把位置讓出來。
這擺明了說,海軍乃是中央的責任,不能推倒我陳敬雲身上來。如果北洋實在沒辦法,那簡單嘛,袁世凱你下台,換個人上去,比如孫文。
這番的輿論反擊並不涉及閩浙兩省範圍,主要是在上海乃是全國其他地方去操控輿論,方法和袁世凱的差不多,無非就是請人寫稿子或者幹脆自己辦報。
總之目的就是一個,把這水給攪渾了。
這些表麵的輿風波其實看起來很大,其實並沒有什麽實際效果,頂多就是讓人們聊天時偶爾談及而已,並不會實際影響到各地實權人物的判斷和抉擇。
比如陳敬雲就沒有因為輿論的影響而發暈扔出去千來萬,袁世凱從一開始也沒指望過這些輿論能夠影響到陳敬雲的抉擇,袁世凱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惡心惡心陳敬雲之餘,隨便收攬海軍的忠誠以及普通民眾對中央的好感而已。
薩鎮冰和林穎啟等知陳敬雲明確拒絕了購買飛鴻號了後,心灰意冷,林穎啟也是到了福州海軍學校那邊上任副校長去了,這個副校長雖然帶了個副字,但是由於校長是陳敬雲兼任,所以說海軍學校的實際管理還是得副校長來進行,林穎啟對如此的安排還是滿意的。
至於薩鎮冰,在福州待了五六天之後也覺得無趣了,正打算回去,然而在他連船票都買好了後,正準備回去繼續當他的上海淞滬商船學校校長的時候,卻是有個人找到了他,而且還是一個洋人。
這洋人並不是普通的洋人,而是美利堅合縱國在遠東的造船業代表:海軍上校吉利斯,也是美國駐華副武官,這人在民國清末以及民國初年的兩國海軍關係當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比美國駐華公使更重要一些。
清末宣統年間,清廷打算重新建設海軍向外購訂購軍艦的時候,美國也極力的爭奪造艦合同,而為了避免美國國內的數家船廠相互競爭拆台,美國國內派出了海軍上校吉利斯統一代表美國造船業,負責在遠東地區推銷美國的軍艦。
正是他的極力競爭,才讓美國得到了飛鴻號的訂單。當時美國對這個訂單看重的並不是區區二十萬英鎊的造價,而是希望借助飛鴻號這個訂單從而打開中國的軍艦市場。在一戰前,或者說一戰結束之前,美國的軍艦在國際市場上並沒有多大的競爭力,大多數國家外購軍艦時,第一選擇是英國,第二選擇往往是德國,第三梯隊是法國、意大利、甚至奧匈帝國。而美國的軍艦製造業要向打開國際市場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盡管當時飛鴻號的訂單隻有船體,甚至連武器都被中國指定為英國貨的時候,美國依然興致勃勃的接受了這份訂單。當然了,這種情況讓美國國內的大軍火商們尤為不滿,因為武器,尤其是軍艦上的巨炮這種東西規格是很重要的,一旦一開始中國全部用了英國武器,那麽往往以後也都是繼續沿用英國武器,所以當時的美國軍火巨頭伯利恒公司為了飛鴻號上的武器幾乎是掙破了腦袋,美國的國務卿乃至駐華公使都是參與到了其中,但是最後他們卻是無法改變中國的決心。
不過依舊想要中國龐大軍火市場的伯利恒公司並不甘心,恰好當時中國也有大規模擴建海軍的心思,所以就有了打算幫組中國重建海軍的計劃。當時美國正在執行‘金元外交’政策,為了維護軍火商的利益,為了擴大美國在華的影響力;同時更重要的是日本海軍越來越龐大,在太平洋上給美國海軍造成了極大壓力,並且還有一個英日同盟時刻壓著美國,所以美國政府也就有了扶持中國海軍的想法。
現今時期裏,美國的外交政策是以中立為原則,同時輔以金元外交。也就是盡量避免軍事衝突,然後用大把大把的美元開道,主張門戶開放,為美國資本和產品尋求國際市場,。不過這年頭幾乎全球都充斥著霸權主義,到處都是赤裸裸的弱肉強食,單憑金錢開道是很難讓別人門戶開放的。
尤其是在遠東地區,之前的美國鐵路行業在中國東北就已經慘遭滑鐵盧,差不多到嘴裏的肉硬生生的被日本和俄國給搶了去,同時又因為英日同盟的關係,使得美國海軍所麵臨的壓力太大。
如此情況下,美國產生扶持中國海軍的想法就不難理解了,因為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國內的軍火商可以得到大批量的來自中國的軍火訂單的同時又可以擴大在華影響和勢力,美國海軍還可以借助中國海軍的成長來減輕日本海軍來帶的龐大壓力。
然而駐華公使嘉樂恒卻極力反對,他在6月寫給國務卿的信中最後寫道:“如果允許我表達對這項計劃的意見的話,事實是中國不需要任何龐大的海軍;他們也許隻需要為沿海和內河巡邏警察工作所需的、或為緝私和鎮壓叛亂和訓練官員所需的已有的炮艇、遊艇,等等,但戰艦對他們沒有任何用處。他們沒有錢支付這些戰艦,也沒有能夠操縱這些戰艦的官兵。這是目前普遍的看法:如果他們有一艘或更多的戰艦,在某種程度隻能加強或擴大日本的海軍,因為如果日本與中國或其他國家發生麻煩,在他們需要時日本會攫取這些戰艦,中國和其他國家都不能阻止它的發生。由於他們的固執和保守,中國人有許多的想象和虛驕心理,他們熱衷於表麵文章,不關心事物的本質;他們喜歡擁有一個大國的所有標記,並像大國那樣受到尊敬。因此,他們想要陸軍和海軍、槍炮和堡壘、戰旗、戰鼓和軍號,同時卻沒有使用它們的經驗或能力,此時他們對戰艦的需要還不如一個小孩對槍的需要。鑒於他們發動的許多實際改革以及他們正在倡導的教育工作和商業及資源的開發都急需金錢,並且也因為他們的稅收或其他的收入來源都到了極限,因此,在我看來,鼓勵他們負債發展海軍或進行龐大的海軍投資是不明智的,甚至是一個不友好的行為。我想沒有任何比它更大的金錢浪費。我對該項目有如此強烈的信念,以至我不能不表達自己的觀點”‘此段摘自網絡資料《清末重建海軍的努力--海軍大臣載洵訪美與中美海軍合作計劃》,對伯利恒合同或清末民初海軍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搜來看一下。’
盡管嘉樂恒極力反對,但是在伯利恒公司以及美國海軍的推動下,前清和美國政府還是進行了相關的談判,並在武昌起義之際以密約的形式簽訂了合約,而這份密約,也就是所謂的‘伯利恒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