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軍閥
字體:16+-

第五百四十七章 坦克首戰

這年頭坦克並不出現幾年時間,各國對坦克的使用還停留在突破戰壕、支援步兵作戰上麵,這一段不管是德國又或者是英法兩國都是如此。但是中國的裝甲部隊從成立的那一天開始,就是以混成裝甲部隊的模式獨立作戰為目標建立的。

如此多年過來後,通過大量的試驗以及演習,並且吸取了大量歐洲戰場上的經驗後,中國的裝甲部隊逐漸發展成熟,這一點可以從中國的坦克發展上得到充分的了解,以第一代的T1、T2坦克,再到第二代的T3/4/5這三款坦克,然後再到最新研發並輔以的第三代T6/T7這兩款坦克,中國的坦克研發和裝備始終都是根據裝甲司所提出的快速突擊理論進行的。

為此當其他國家的坦克都圍繞著如何增厚裝甲,朝著龜速厚甲的重型坦克發展時,中國最新服役並研發的T6式中型坦克和T7式重型坦克都是具備了高速度以及長身管火炮,相當於歐洲主流坦克而言,裝甲就是薄弱的多。換句話說,現在歐洲坦克強調的是防護和火力,而中國坦克強調的火力和機動。而歐洲和中國坦克對於火力上的認識也是有所差別的,歐洲坦克,尤其是大行其道的重型坦克大多數都是多炮塔,以美軍中裝備了近千輛的馬克8式坦克為例子,它就是經典的多炮塔,裝備了多門的坦克炮和機槍。而這些火炮也是以短身管的榴彈炮為主。

之前中國的坦克裝備的也是短身管的榴彈炮,但是在T6式和T7式這兩款坦克中卻已經是采用了長身管的坦克炮,口徑沒有多大,但是這些長身管的坦克加農炮卻是具備了優良的穿甲能力,如果遭遇敵軍坦克時可以有效的擊毀敵軍坦克。

中國所提出的這種快速突擊理論到底有沒有作用,說實話現在就連裝甲司的司長方大山自己都是很難保證的。

而現在,裝甲部隊的第一次實戰就給予了他們檢驗裝甲部隊的實戰效能以及快速突擊理論是否有效的時候了。

當命令下來後,特遣裝甲團的指揮官林勇非少將和卡拉欽斯克戰役的總指揮第十八師師長溫濟忠少將以及副指揮第七師師長陳衛華少將三人進行了詳細的作戰計劃討論,七月十二號,林勇非少將率領特遣裝甲團向東南方向進軍,中國的裝甲部隊編製和普通步兵的編製是完全不同的,中國的步兵乃是騎兵和炮兵都是保持了標準的三三製,但是裝甲部隊卻是由於采用混成模式,計劃是以營為主要作戰兵力,所以坦克營或者是摩步營都是采用了四連製甚至是五連製。比如裝甲部隊主力:中型坦克營下轄一個裝甲指揮連,兩個中型坦克連,一個輕型坦克連,每個營標準編製為三十六輛坦克以及部分裝甲車和運輸車輛等。而摩步營則是下轄三個裝備普通輕機槍和六十毫米迫擊炮的摩步連,一個裝備重機槍和八十毫米迫擊炮以及反坦克炮的重型摩步連,還有一個裝備四門120毫米重型迫擊炮和四門75毫米步兵炮的摩步化炮兵連。這是五連製的大編製,其一個摩托化炮兵連的配屬更是讓區區一個摩托化步兵營就直接擁有了重火力的支援。

這種火力標準就是放到二戰期間那也是一流列強的水平!而正是因為這種密集的火力密度讓組建裝甲部隊的成本高昂到讓每年擁有足足五個億軍費的陸軍都得心痛的滴血,要不然弄了好幾年也不會到現在才弄出來一個第一裝甲師和一個摩步師了。

實際上現今中國裝甲部隊的火力密度是太過於超前的,成本和收獲完全不成正比,然而為什麽還會出現這樣的怪胎呢,這完全是受到了歐洲西線戰爭的嚴重影響,歐洲西線戰爭上的火力密度讓每一個加入到軍事觀察團的中國將領們都是目瞪口呆,那些打了好幾年內戰的中國將領們見識到了歐洲戰場上萬炮齊發的壯觀場麵後,就是知道和歐洲列強部隊比起來,自家在內戰期間應以為傲的優勢火力根本就不夠人家看的。當這些將領們受了刺激回國後,除了一再要求增加大口徑火炮數量外,裝甲司在製定裝甲部隊編製的時候也是以歐洲西線的火力密度為參考,破天荒的在摩步營下都設立了炮兵連,以求將來在麵對歐洲列強部隊時保持火力密度。

裝甲部隊的火力密度太大就直接導致了建軍的成本直接翻倍,導致裝甲部隊的數量遲遲無法得到提高。

盡管有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裝甲部隊的火力密度高了,那麽前線帶兵的將領也就越歡迎,也正是憑借著自身的火力優勢,林勇非才敢帶著特遣裝甲團主攻往西南方向快速突進而去,要知道他手下的特遣裝甲團除了一個坦克營和兩個摩步營外,可是還有著一個摩托化炮兵營,裝備了四門的105榴彈炮和八門的75毫米野炮。另外還有著大量的輔助部隊,他的一個特遣裝甲團的總兵力可是有著四千餘人,裝備了差不多四十輛的坦克以及數十輛裝甲車以及眾多的半履帶式運輸車輛和輪式卡車,整個團的行軍全部依靠車輛,哪怕是前線作戰也是可以依靠坦克和裝甲車實施戰場突擊。實際上這就是一個縮小化的裝甲師,稱之為裝甲旅也不為過。

林勇非帶著裝甲團在西西伯利亞的平原一路往西南方向奔襲而去,緊隨他們後邊的是由第七師騎兵營、第十八師騎兵營聯合組成的第二梯隊支援部隊,這兩支騎兵加起來有一千多人,在這場預定的作戰計劃中,是當成騎馬的摩托化步兵來使用的,主要任務就是掩護保障前線突擊的特遣裝甲團的後勤補給線,隨著特遣裝甲團的不斷深入,由汽車、半履帶式運輸車輛組成的後勤運輸部隊也是延綿上百公裏以上,為前線的特遣裝甲團提供油料和彈藥的補給,為了配合特遣裝甲團作戰,正麵的第七師和第十八師步兵部隊也發起了大規模的正麵進攻。

特遣裝甲團的任務很簡單,那就是奔襲超過上百公裏後,越過伊爾特斯河後攻占蘇軍在鄂木斯克南部的塔佩克。

根據空軍第26偵查中隊的偵查報告,已經可以確定塔佩克乃是蘇軍在南部方向的重要後勤補給基地,並且擔負了卡拉欽斯克前線蘇軍的後勤供應。當初溫濟忠也想過要派出騎兵部隊打掉塔佩克到卡拉欽斯克的這條運輸線,但是蘇軍中在這個方向上有著一個騎兵師,以中國的兩個步兵師下屬的一千多騎兵根本無法麵對那一整個騎兵師的打擊,所以騷擾了數次後損失不小也就放棄了這一計劃,這一次,他們是準備直接端掉塔佩克,徹底截斷卡拉欽斯克蘇軍的補給線。

其實蘇軍和中軍以及俄軍在這一場戰役中的基本戰略思想都是差不多的,那就是打掉敵軍的補給線,然後徹底擊潰敵軍主力部隊。蘇軍攻占卡拉欽斯克是如此,中軍想要攻占塔佩克同樣如此,而誰勝誰敗,那就得看誰能把對方的補給線切斷的更久一些。

就當林勇非率領著特遣裝甲團朝著塔佩克直奔而去的時候,蘇軍雖然沒有空中偵查,但是他們的騎兵偵查也不是擺設,很快就是察覺到了中軍在南部的異動,當時他們還以為中軍再一次派出部隊來打擊他們的補給線,所以迅速出動了騎兵部隊前往阻截。

當兩支同樣都有著高機動速度的部隊以近乎九十度的夾角香遇到一起的時候,曆史上第一次的騎兵和坦克對決就是開始了!

平原之上,一方是冒著白煙的鋼鐵怪物,而另外一方則是強壯的高大騎兵,這一場遭遇戰雙方都沒有過多的準備,當雙方的最後指揮官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蘇軍的五百餘名騎兵已經朝著中軍的一個坦克連共九輛坦克發起了衝鋒!

當騎兵叫嚷著烏拉開始朝著鋼鐵坦克衝鋒的時候,其氣勢甚至把坦克內的那些坦克兵們嚇得發傻,然後隻能是死死的扣著機槍的扳機,然後坦克炮的炮口也是不斷的發射出炮彈。

炮彈和機槍子彈成片的撒出去後,讓無數的騎兵去見了他們的馬克思上帝,而就當騎兵們紅著眼睛揮舞著馬刀衝向了坦克身前,然後熟練的揮舞起馬刀砍向坦克的時候,除了讓手中的馬刀和坦克之間碰出了耀眼的火花外,沒有給坦克留下哪怕一絲的傷痕。

騎兵們絕望了用刀拚命砍著,做著無用功的同時也被前後左右的中軍機槍子彈掃射在地!

夕陽逐漸西下,炮聲和槍聲也逐漸停下後,坦克周邊倒下了無數的騎兵和馬匹的屍體,此戰,中方的無一人傷亡,而對他們發起衝鋒的蘇軍六百餘名騎兵死傷近半,剩下的在絕望中飛奔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