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數年來,各個參戰國都進行了大規模的軍備擴張,而軍備擴張是需要大批量的軍事裝備的,這些軍事裝備的大規模量產也就導致了各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得到了全麵爆發。
畢竟這些軍事裝備也是工業產品,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時候自然要把這一部分計算進去,這樣一來即便因為戰爭因素而導致民用工業產品的產量有一定的萎縮,但是各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卻是都出現了大幅度攀升,最明顯的例子就是1939年的時候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不過九百多億美元,但是到了1943年的時候,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卻是達到了一千九百多億美元,增長幅度達到了一倍還多。
如此大幅度的增長和和平時期的工業生產總值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說和平時期有著如此大規模的工業生產總值,那麽不可否認這絕對是一個工業奇跡,但是這種情況發現在戰爭時期,那麽就顯得非常正常了。
如此情況不僅僅是出現在美國,其他國家比如德國,蘇俄,英國都是如此,而中國同樣也不例外。
1939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不過一千兩百華元,然而到了1943年的時候,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空前的兩千八百億華元之巨,按照當時美元兌換華元匯率來計算,大約是相當於一千四百億美元左右(虛構數據,勿當曆史依據)。當然了基於兩國的實際情況,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中,農業部分、基礎建設等占據了相當多的一部分,純粹的工業生產總值是沒有這麽大比例的。但是這裏還得考慮到一點,那就是比較兩國經濟數據的時候,所采用的是官方匯率,也就是兩華元兌換一美元,而實際上由於戰爭的爆發各國貨幣的匯率已經陷入了比較胡亂的狀況,國際貿易都是真金白銀或者以物易物,誰還要你本國的紙幣啊。哪怕是以往含金量最充足的英鎊現在在國際貿易市場裏都不好使,英國不管是從中國購買物資還是從美國購買物資,都是用看得見摸得著的黃金。
所以各國貨幣的匯率是混亂並且沒有一定標準的。
同時各國貨幣在本國的購買力也不盡相同,受到各國生活水平以及薪資水平不同,就會出現貨幣購買力的極大差別,尤其是在勞動力密集行業中,比如造船,以同等級的貨物來比較,比如中國的青山級航空母艦和美國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來比較的話,中國的一艘青山級航空母艦在1943年的造價為一億兩千萬華元元,折合美元不過六千萬。而這六千萬別說是在1943年了,就是在1939年也造不出來一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1943年的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造價可是高達八千多萬美元。
在造船業上,中國的勞動力成本是遠遠低於美國造船業,然而在另外一項極為重要的軍工產品生產中中國的購買力卻是沒有這麽大的成本優勢了,那就是飛機,中國的F5以及F8等先進戰機的價格折合美元後,並不會比美國的同時代先進戰機價格便宜到那裏去。這主要是因為飛機對技術含量比較高,但是對勞動力以及其他的低成本支出比較少。
總體而言,在一些純高科技產業上,中國的低成本勞動力優勢體現不出來。
如此的各種購買力上的差別以及匯率上混亂,就導致了戰時各國貨幣的換算變的非常不準確,真要比較各國工業經濟實力的話,還真的隻能通過生產了多少飛機坦克來比較了,但是這又受到了各國所麵臨戰爭威脅的不同而有改變,比如中國在1942年前,中國的各項軍工產品生產數量是遠遠超過美國的,但是在1942年後,美國的各項軍功生產卻是開始大幅度超越中國。這裏頭並不能說明兩國的工業基礎的差距,因為1942年前中國是處於大擴軍時代,對軍工產品的需求量極大,但那時到了1942年後隨著俄羅斯戰役的結束以及陸軍大擴編的結束,中國對各項軍工產品的需求量大幅度降低,加上沒有戰時的損耗使得中國實在沒有必要保持每年生產好幾萬輛坦克的狀態呢。
而美國同樣如此,1942年前,美國還沒有參戰,自然也就沒有必要大量生產坦克飛機之類的,然而在1942年後,由於同時麵對非洲、歐洲、太平洋三個戰場,美國急需大量的飛機坦克,這產量自然也就大幅度提高。
1943年的現在,基本上是非常難判斷出中美兩國的工業經濟基礎詳細數據和對比,更加難判斷出雙方的詳細戰爭潛力對比,隻有一個非常模糊的比較,那就是美國在工業經濟上依舊保持領先。
不過這種領先的勢頭能夠保持多久就不知道了,因為中國的工業發展在這數年已經不能用快來形容了,而是得用爆發來形容了。
這兩年來繃得有些緊的戰時經濟縱然出現了一定的緩解,不過國內的工業生產總體上依舊還處於國家軍事委員會的掌控之下,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國目前依舊處於戰時經濟狀態下,隻不過執行的隻是片麵的戰時經濟而已,並非和其他參戰國一樣已經進入了全麵的戰時經濟。
然而通過了二戰前期的一係列對外擴張,不但獲得了東南亞各國的資源和市場,更加獲得了西伯利亞和中亞以及遠東這些龐大的領土,這些新占領的領土縱然還存在著各種問題,比如獨立勢力以及遊擊隊等問題,但是這片廣大的領土不但讓中國把國防線全麵推進到中亞和西伯利亞地區,同時這一大片的地區也給中國帶來了數不盡的資源,尤其是中亞地區的各種資源眾多,雖然中亞局勢稍微穩定之後,中國國內的資本界就是掀起了一片向中亞擴張的潮流,眾多的資本力量投入到中亞之中,然後開發各種礦產資源。
當然變化最大的還是移民,從1942年開始,每天都有大量的移民乘坐火車進入遠東和西伯利亞以及中亞地區,這些移民除了一些尋發財夢的人,絕大部分都是國內無地或少地農民,中國國內人多地少的情況一直都存在著,尤其是中原地區的幾個人口大省,土地資源更是緊張,但是東北大開發雖然也緩解了一定的人口緊張問題,但是隨著數十年的和平發展,人口又是增加了好幾千萬,到了1943年,不算中亞以及西伯利亞其他民族人口,僅僅是中國固有領土的人口都已經達到了五億六千萬之數。這麽多人口總是有眾多人沒有土地或者是土地比較少的。
這個時候,政府把新占領區的大量土地以無償的形勢送給移民,並且許諾分得的土地連續耕種五年後就獲得永久擁有權,這樣的移民措施使得了大量人不惜冒著北方的嚴寒移民。
當移民越來越多,當地的人口比例移民占據了主體之後,那麽這些領土就永遠會成為中國領土了。
中亞以及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大開發,也給中國帶來了龐大的工業發展機遇。
本來中國軍方的戰爭物資需求就極為龐大,使得國內工業力量滿負荷運轉,但同時還有著廣大的日`本市場、東南亞市場、國內民間市場,這些市場每天都需要海量的工業產品,而巨大的市場需求使得了中國工業迎來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擴張,每一天裏都有新工廠被建成,每一天裏都有無數農村離開土地,然後走進工廠。
如果說以往的三十年工業發展奠定了中國工業基礎的話,那麽過去數年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刺激,帶給中國工業的是坐火箭般的擴張。
1939年,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前,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一千兩百億華元。戰爭爆發後,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高速攀升,到了1941年的時候,達到了一千六百億華元。然而在控製了中南半島,占領了中亞以及西伯利亞等地區後,到1943年的今天,中國的國民生產種植達到了兩千八百億之巨,短短數年內就是翻了一倍還多。
當然了,這並非是中國的特例,因為這些國民生產總值的數據裏頭包含了大量軍事物資的生產,人家美國人的國民生產總值還從1939年九百多億美元變成了1943年的一千九百多以美元呢,增加幅度不比中國的少。
但是這裏頭有著一個區別那就是,美國的這些生產總值大部分都是用於了戰爭,也就是說美國的生產總值都被戰爭消耗掉了。然而中國的生產總值雖然也有一大部分被用於軍事上,但是還是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是用在了民用品以及工業體係的擴張之上。而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這場戰爭裏美國人隻是把原有的工業產能恢複過來而已,就已經達到了這樣規模,但是對於中國來說要達到如此多的產能,卻是進行了大規模工業產量擴張。
如此一對比就可以說是,美國的工業基礎規模在戰爭中並沒有發生變化,隻是把原有閑置的工業產能發揮出來而已。而中國卻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而被迫進行了大規模的產業擴張,從而增加了工業基礎。
如果說戰前中國的工業基礎連美國的三分之一都不到的話,那麽經過這幾年的戰時建設已經擴充到了將近一半了。
說著中國工業經濟規模發展迅速的時候,這裏頭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中國這些年之所以有著如此大的市場需求,那完全是因為戰爭的推動,不管是民間市場還是軍用市場,這些龐大的需求都是無法持久的,一旦戰爭結束,軍隊大幅度裁員,削減軍工訂單,失去了日`本以及東南亞等大量市場以及國內的部分市場,那麽對於現有的中國大規模工業產量來說就是一個災難,龐大的產能所生產出來的產品如果得不到消化,那麽就會形成一個非常嚴重的戰後經濟危機。
這種情況不但存在著中國,還存在在美國,甚至美國那邊的情況更為嚴重一些。
單純的贏得這場戰爭並不困難,困難的是贏得戰爭之後,還能夠讓國內的龐大工業產量找到足夠的市場,進而繼續保持經濟的發展。
要解決這個問題,辦法隻有一個,那就是控製戰後全球市場。以中國或者美國戰後的工業規模,單純的國內市場是絕對無法消化如此龐大的產量,必須借助全球市場來消化。然而這裏頭就出現了唯一個問題,那就是不單單有一個中國,還有一個美國呢,中國需要戰後市場,美國也需要戰後市場。
所以這場戰爭進行到現在,對於陳敬雲來說,除了繼續擴展中國的戰略安全圈外,最為重要的就是控製戰後市場了。
在這方麵,中國的敵人隻有一個,那就是美國。
這場戰爭中,隻能有一個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