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場世界戰爭裏,由於戰爭的刺激,各種軍事技術可謂是發展的極為迅速,中英美德都是陸續推出諸多以往從來都沒有出現過的武器裝備,而這些新式武器裝備的出現也就直接導致了戰爭期間的各種戰術變化是非常大的。
如果說二戰初期各國的交戰模式還停留在三十年代甚至還有一些一戰時期的影子的話,那麽等到了1945年的今天,各國的交戰模式已經是和二戰初期完全不同。哪怕是改變最少的陸軍方麵,也是變化極大,以中國陸軍自身為例子,在二戰剛爆發的時候也就是1939年,中國陸軍不過剛剛換裝1937年式半自動步槍,而陸軍整體戰術也還停留在三十年代,步兵班的戰術依舊是依靠班組機槍為核心而組建,而對於機械化部隊的應用方麵也沒有太大的改變。但是在1945年的今天,當中國的機械化部隊前往歐洲參戰的時候,已經是完全不同,大量新式武器被裝備,比如具有劃時代性能的T18坦克,這款被定位於主戰坦克的防護和機動性能就不說了,最為主要的還是它的主炮發射的是次口徑脫殼穿甲彈,穿甲能力足以橫掃世界上所有現役乃至研發當中的所有坦克,包括T18自己。
和坦克緊密關聯的就是步兵戰車,在三十年代時期,中國的步兵戰車還局限在半履帶式上,後來由於半履帶式步兵戰車的諸多缺陷,加上中國的履帶式底盤發展一直都比較迅速,所以陸軍幹脆直接采用了全履帶式底盤作為步兵戰車的底盤,並實驗性的開發了1938年式全履帶步兵戰車,並經曆了中蘇奧拉夫衝突,表現不俗,各種性能以及使用上都優於1937年式半履帶步兵戰車。於是乎隨後幾年就加大了采購量,並且在1941年開始就研發新式的全履帶式步兵戰車,而這也就是在1943年下半年正式服役的1943年式全履帶步兵戰車。
當有了T18坦克和1943年式步兵戰車,那麽基本上就已經可以搭建一個現代化的機械化部隊了,再結合這兩年出現的無後坐力炮,1944年式突擊步槍,1943年式通用機槍。以及普遍裝備的無線電通訊設施,那麽就是構成了中國如今的主力機械化部隊。
而這種機械化部隊的作戰模式,實際上已經和二戰的中前期有著極大區別。而隨著中國陸軍也正在加速裝備直升機,那麽從局部上來看,中國在歐洲的遠征軍的作戰方式已經有了曆史上五六十年代的影子了。
就連是德軍,他們現在也是正在逐步拋棄傳統的毛瑟栓動步槍,正在中國的有力支援下,逐步換裝STG44突擊步槍。德軍在二戰的輕武器發展上也一直不算慢,雖然主力還是栓動步槍98K,但是研發卻是沒有停止,褒貶不一的G43半自動步槍,還有極為優秀的中間威力步槍彈的STG44突擊步槍。
在中國和德國的帶領下,世界陸軍已經是開始進入了突擊步槍時代,就連美國也是改裝了M1半自動步槍試驗服役了部分大M1步槍的全自動型號。
在整個二戰期間,各國從傳統的栓動步槍過渡到半自動步槍,再到現在的全自動步槍,可謂跨度是極大的。而這個過程中,誰要是沒能夠及時跟進,那麽就會被各國立馬給甩在身後。
從重武器再到輕武器,諸多的變化也就導致了陸軍作戰模式的變化,所以說,1945年的陸軍和1939年的陸軍是兩碼事。
戰爭模式的變化最小的陸軍都如此了,而空軍和海軍方麵變化更大,海軍的話在三十年代甚至二戰初期還被視為鎮國支柱的戰列艦已經是被各國海軍徹底拋棄,戰列艦無用論充斥著中美兩國海軍內部,中國海軍的戰列艦數量少還好點,勉強還能頂住壓力繼續服役,當然作為主力是不可能的了,但是充當護航艦,執行執行岸轟的任務還是不錯的,不過即便如此,中國的四艘老式戰列艦加上繳獲日`本的三艘戰列艦的繼續服役也是遭到了極大反對,原本預定對這幾艘戰列艦進行升級改裝的計劃也是被擱置。
而同為俘虜艦的日`本雲龍號航空母艦則是要好一些,雖然中國海軍認為雲龍號的設計局限太大,改裝劃不來,而不改裝的話又無法有效運作大噸位的轟炸機以及噴氣式飛機,但是依舊和中國海軍的幾艘老舊航母一起繼續服役著,搭載不了F11噴氣式戰鬥機,不代表他們搭載不了F15戰鬥機啊,搭載不了B23俯衝轟炸機,不代表他們用不了B18俯衝轟炸機和B14魚雷機啊。
所以實際效能而言,雲龍號比另外三艘日`本戰列艦用處要大的多。
這年頭雖然中國海軍已經正在逐步進入噴氣時代,但是可以預料的未來幾年裏,海軍當中的螺旋槳飛機以及會是不可缺乏的一部分。人家現在美國海軍連一架噴氣式艦載機都還沒有呢。
老舊航母還能繼續用,但是戰列艦已經是用處非常有限了,尤其是海軍的反艦導彈進入服役後,原本一大票的雷擊派將領迅速轉為反艦導彈派,叫嚷隻要給我一艘裝備了SH4導彈的驅逐艦,我就可以在三十公裏外擊沉任何一艘戰列艦。如果說艦載機的出現讓戰列艦的主炮發揮不了作用,隻能淪為護航艦的時候,那麽反艦導彈的出現就是徹底壓垮了戰列艦。
盡管現在中國海軍裝備的SH4反艦導彈還非常原始,而且也不是後世裏常見的那種有主動搜尋雷達的超視距反艦導彈,實際上這個SH4反艦導彈依舊隻能依靠船隻上的雷達來搜尋目標,並為發射後的導彈繼續提供引導數據,直到命中目標。
而這種不依靠自身進行搜尋和引導的導彈,也是四十年代的常規做法,畢竟雷達技術發展雖然迅速,但是也沒有能夠一下子就能跨越到了五六十年代,現在中國空軍為了給F12戰鬥安裝雷達係統都還在絞盡腦汁呢,更別說把雷達裝進體積更小的導彈上麵去了。所以不管是空軍裝備的S1防空導彈還是海軍裝備的SH4艦對艦反艦導彈還是說SK5艦隊防空導彈又或者是由岸基或者艦載機搭載發射的SG2空對艦導彈,都是這種模式:導彈本身是沒有搜尋目標功能,隻能由發射平台上的雷達提供引導數據。
不過即便如此,哪怕是再原始的導彈,它也是一種劃時代的武器,防空導彈不說了,S1和SK5防空導彈能夠打下兩萬米高度的作戰飛機。而反艦導彈的話,艦對艦的SH4還隻能算一般,還得依靠船隻靠近到二三十公裏後發射。但是飛機裝備的SG2空對艦導彈,卻是既有有效。
SG2空對艦導彈,實際上就是1943年式航彈的改進版本,1943年式電視製導航彈是屬於無推力的自由落體航彈,武器操作員隻能更改方向而已。但是現在海軍上的防空火力越來越強大,中國海軍自己的內部演習中,在雙方的戰鬥機進行顫抖,攻擊機們有了最優化的攻擊窗口後,老式的B18俯衝轟炸機的突防率依舊低的嚇人,而更先進的B23俯衝轟炸機一樣好不到那裏去。
不考慮到戰鬥機的因素,隻單純考慮軍艦上的防空火力和攻擊機之間的對比,以中國海軍內現在普遍裝備的全自動防空武器係統來說,不管是五寸還是四寸還是三寸又或者是四十毫米的高炮,都具備了全天候的全自動射擊能力,加上無線電近炸引信,使得飛機想要靠近艦隊上空並成功投彈成為了極為困難的事情。
別說傳統的飛機了,就連去年日`本人的神風攻擊機這種可以稱得上是‘人工導彈’的大規模精確攻擊都沒能夠打垮中美兩國海軍的艦隊防空圈。
所以在麵對飛機突防越來越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後,中國海軍則是開始考慮其他的攻擊模式,其中一個設想就是既然飛機突破不過去,那麽就在艦隊防空火力射程外發射武器,而這就是SG2空對艦的由來了。
最開始是直接在1943年式電視製導航彈上加裝火箭助推器,但是後來發現效果不佳,就大規模改進,而且引導部分也是改換為雷達引導,不過由於這種新式的空艦導彈是一種全新的武器,海軍還得為他準備發射平台,已經是陸續改裝了一部分B23轟炸機作為發射平台,而這些改裝的B23轟炸機也是加裝了相應的雷達係統。
飛機裝雷達這種事情不是什麽新鮮事情了,早在二戰初期中國就開始嚐試在飛機上加裝雷達,不過受限於雷達的體積以及技術方麵的原因,雷達的裝備一直隻局限在中大型飛機上,早期是用B18轟炸機,改裝雷達後,作為B18E雷達警戒機使用,用來外圍警戒搜尋海麵敵軍的船隻和潛艇,不過後期航空母艦的對決中已經是出現了低空突防的模式,這樣一來軍艦上的雷達對低空突防的飛機發現距離就隻有三四十公裏左右,這對艦隊防空造成了巨大威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海軍加大了對B18E的裝備數量,同時研發換裝更加先進的雷達。
這一個時期的雷達預警機都有一個同樣的特地,不管是中國海軍還是美國海軍的,他們的雷達都是裝在飛機的下部,而不是和後期裏在北部背了個大盤子那種。
而去年B23轟炸機陸續服役後,由於載重量和留空時間非常長,而且飛行性能非常優越,所以海軍不但把他作為常規俯衝轟炸機來用,而且還改裝為1943年式航彈和SG2反艦導彈的艦載機發射平台,同時還改裝為雷達預警機,可謂是一機多用的典範了。
所以說,在1945年的中國海軍,作戰模式已經出現了極大變化,防空和護航由F11噴氣式戰鬥機來完成,而攻擊則是由B23攻擊機發射電視製導航彈或者反艦導彈來完成,不再是和以前那樣直接俯衝扔航彈或者是由魚雷機冒險靠近發射魚雷的,這不是說B23做不了這些,而是B23的進行這些傳統手段攻擊的話,突防率實在太低。
這看上去也許隻是小小的改變,航空母艦還是核心平台,但實際上變化是極大的,1945年下半年的中國海軍和1944年第三次中日戰爭期間的中國海軍已經是兩碼事了,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