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
字體:16+-

此次戰爭中的五位俄羅斯元帥在另一時空

彼得·米哈伊洛維奇·沃爾孔斯基(1776-1852)

俄國陸軍元帥,生於彼得堡。1801年任參謀軍官。在1805年戰局中任軍務總監,後任俄奧聯軍值班將軍。1807年起奉命赴法國總參謀部考察軍隊指揮體製等情況,回國後1810-1812年任俄國軍務總監,在1812年反衛國戰爭中,任執行特別任務的禦使,1813年任庫圖佐夫的參謀長。同年4月庫圖佐夫死後,改任亞曆山大一世的參謀長,在這兩個職位上,他沒提出任何一個有用的建議來改善聯軍的聯絡。1815年總司令部成立後,任第一任俄軍總司令。亞曆山大一世皇帝死後,他控製的行宮發布一係列命令,保證了皇位的順利交替,1825年尼古拉一世即位後改任宮廷事物大臣,1837年任全國後備軍總監。1843年晉升陸軍元帥。1852年在彼得堡去世

伊萬·費奧多羅維奇·帕斯克維奇(1782一1856)

俄國陸軍元帥。埃裏溫伯爵,華沙親王。生於波爾塔瓦。1800年畢業於貴胄軍官學校。1812年衛國戰爭期間,任步兵第二十六師師長。後任擲彈兵第二師師長,率該師在1813一1814年國外遠征期間,參加攻克巴黎之戰。其後任禁衛步兵師師長。1825年任軍長。次年任外高加索駐軍司令。1826年俄伊(朗)戰爭和1828年俄土戰爭期間,任高加索戰區總司令。1829年晉升陸軍元帥。1853一1856年克裏木戰爭期間,任西部邊境部長總司令,其間曾任多瑙河地區駐軍總司令

米哈伊爾·謝苗諾維奇·沃龍佐夫(1782-1856)

俄羅斯帝國元帥,傑出的行政官員,出生於一個時代貴族家庭,祖父是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女皇時期的首相米歇爾·沃龍佐夫,父親是外交家謝苗·沃龍佐夫,還有一個差點讓葉卡捷娜失去皇後位子的姑姑沃龍佐娃。

1801年入伍,參加過不成功的波斯遠征,獲得4級聖喬治勳章,參加了1806-1815年俄國對拿破侖的曆次戰爭,1806年在弗裏德蘭戰役的時候他還是下級軍官,1809年對土耳其戰爭的時候他已經指揮一個團了。在1812年的衛國戰爭時期任師長,博羅迪諾戰役他的師連他在內隻剩下不足400傷員,傷愈後參加了萊比錫各民族大會戰,1813年晉升中將,1815年-1818年任駐法國占領軍軍長。回國後繼續任軍長,1823年任包括克裏米亞和敖德薩在內的新羅西亞總督和比薩拉比亞全權督辦。在這個人口稀少的邊疆地區,他建立起一個正直有效的政府,並阻止了因俄國移民大量湧入而把奴隸製帶來的惡果,他極大的促進了這一地區的工商業發展,並建立了學校和其他文化機構,1844年任高加索督辦兼駐軍總司令。成功的鞏固了對這片領土的虛弱控製,到1848年他已將達吉斯坦三分之二的領土收歸俄國,他讚成對俄國進行溫和的改革和解放農奴,1853年退休,1856年晉升陸軍元帥,同年11月在敖德薩去世。

米哈伊爾·德米特裏耶維奇·戈爾恰科夫(1793一1861)

俄國軍官和政治家,公爵、上將。克裏米亞戰爭戰爭時期的俄軍司令官。

1810年參加遠征波斯的戰役,參加1812年反對拿破侖入侵的衛國戰爭,在1828一1829年的第八次俄土戰爭中,任步兵第三軍參謀長,參與指揮錫利斯特拉和舒姆拉包圍戰。1830年成為將軍,曾鎮壓波蘭起義。曆任波蘭督軍,俄軍總參謀長和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副官長。1844年晉升炮兵上將,1853年克裏米亞戰爭爆發後,積極率部參戰,率軍進入土耳其人控製的摩爾多瓦公國,1854年任多瑙河地區作戰部隊司令,指揮摩爾多瓦和瓦拉幾亞的俄軍包圍土耳其軍堅固防守的城堡錫利斯特拉,但身負重傷沒有打下來。次年接替亞曆山大·謝爾蓋耶維奇·緬希科夫為克裏米亞駐軍總司令。指揮4個師試圖最後一次解救被圍的塞瓦爾斯托波爾,但敗於黑河,1856年調任駐波蘭王國督辦,直至去世

亞曆山大·伊萬諾維奇·巴裏亞京斯基【1815-1879】

俄國陸軍元帥(1859)。長期擔任王儲(即後來的亞曆山大二世)的侍從武官。1835年和1845年參加過高加索作戰,領導鎮壓過山民的民族解放鬥爭。1853-1856年克裏米亞戰爭時期,任高加索獨立軍參謀長。1856年起任高加索駐軍總司令兼沙皇駐高加索督辦。他采取在邊界步步推進和鞏固既占領土的措施,粉碎了沙米爾主力的抵抗,於1859年8月25日將沙米爾俘獲。1862年退役。擔任國務會議成員時,反對十九世紀六十-七十年代德米特裏·阿列克謝耶維奇·米柳京所推行的俄國軍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