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大明
字體:16+-

明代官製

宗人府

宗人,顧名思義宗室人口。故宗人府是明代管理皇室宗族事務的機構。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按時撰寫帝王譜係,記錄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號、嗣襲爵位、生死時間、婚嫁、諡號安葬的事。凡是宗室陳述請求,替他們向皇上報告,引進賢才能人,記錄罪責過失之機構。設有宗人令,左宗正,右宗正,左宗人,右宗人,經曆司。

明初,隻有經曆司不是親王,品級最低五品,負責發收公文,其他皆由親王擔任,品級一樣,都為一品。但後來,以元勳外戚大臣兼領宗人府的事情,不專門設官,宗人府又歸於禮部管理,而它所管轄的事都移交給禮部。

宗人府管的事,看上去簡單。其實,就單單宗人姓名就是一個大問題。朱元璋為了明確子孫支派和各支派的輩份,便於管理以每一個兒子為一支派,每一支派定了二十個字,作為名字中第二個字的用字,再按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的規律,作為名字中第三個字的用字。第二個字不用宗人府搞定,比如說東宮提名曰:允文遵祖訓,欽武大君勝,順道宜逢吉,師良善用晟。可惜這一支隻傳一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燕王係後為帝係,曰: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代宗朱祁鈺(英宗的弟弟),可惜也隻傳到“由”字,明末代思宗皇帝朱由檢。

就算之傳到“由”字,就是第三字就夠宗人府想破腦子。皇帝為以瓜瓞綿延,蕃昌鴻茂,給予宗室相當優厚的待遇,使宗室人口的繁衍膨脹速度相當之快。從洪武年間的五十幾人到萬曆年間已超過十萬人。人數之多,還要特別造出了一大堆專門用來命名的金木水火土偏旁的字。即使再造出一部分字用來命名,也遠遠低於宗室人口增加的速度。因此,就有這樣一種怪現象,就使很多宗室人員成為“黑人口”,就是沒有戶口。原因就在於沒有名字,請名申請報上去以後,有些人等了好幾年乃至十幾年,甚至有些人一直到死了,也沒請到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明末,大順、大西、大清為了斬草除根,這些沒上宗譜的宗室大都可以幸免,也算為老朱家留了點根。朱元璋可能做夢也沒想到取名字會有此好處。

宗人府一品文官

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為宗人府

宗人令一人正一品

左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正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左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右宗人一人正一品宗人府

經曆一人正五品宗人府經曆司

三公

太師無定員正一品

太傅無定員正一品

太保無定員正一品

三孤

少師無定員從一品

少傅無定員從一品

少保無定員從一品

太子三師

太子太師無定員從一品

太子太傅無定員從一品

太子太保無定員從一品

太子三少

內閣

四殿兩閣

中極殿大學士一人正五品

建極殿大學士一人正五品

文華殿大學士一人正五品

武英殿大學士一人正五品

文淵閣大學士一人正五品

東閣大學士一人正五品

四殿兩閣的大學士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朱元璋利用胡維庸案,廢掉例行一千多年的丞相製度,加強了皇權。但是一個國家之大,皇帝一個人管不來,大學士的出現,幫助皇帝理政,內閣隨之形成。內閣隻有提意見的權利,沒有執行的權利,故無實權,事事聽命於皇帝,造成君主獨裁。中國的封建社會到了明朝就已經到達高峰。明代是君主很獨裁的時代,除了清朝在明之後更上一層樓之外,沒有一個朝代有明朝那麽專製。

皇帝喜歡把權利給誰就給誰,有明一代,皇帝給宦官的權利最多。不過,給得再多又怎麽樣,還不是想收回就收回。你權利再大也不過是看門狗,成不了主人。王振、劉瑾、魏忠賢無一不是如此,這也是在曆朝曆代沒有的。哪像唐朝,宦官權利大了,大到皇帝任意廢立。簡單的說,明代不管官員權利多大,都無法挑戰皇權。

中書省

有了內閣,中書省有名無實,僅存中書舍人從七品。

六部

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順序)

六部各設尚書一人,直接對皇帝負責,尚書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長)、郎中(司長)、主事等。

吏部:負責官吏的管理,考核,升遷等

戶部:有十三個司,分別管理各地的收支與報銷

禮部:主管國家凶吉大典,教育與考試,招待外賓,宴勞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軍政(軍令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築、後勤、水利、製造等

五軍都督府和兵部都聽命於皇帝,五軍都督府調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兵部擁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五軍都督府和兵部相互節製互不統屬。

督察院:

直屬於皇帝的監察部門

下設左右督禦史(正二品)、左右副督禦史(正三品)、左右僉督禦史(正四品)再往下設十三道監察禦史,分管每個省的檢查工作(當時中國分十三個省)十三道監察禦史與直屬於皇帝的六科給事中統稱“科道”屬於言官範疇。

六科:

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科,每科設督給事中(正七品)、左右給事中與給事中(從七品)。給事中品級雖低,權利很大,皇帝交給各個衙門辦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銷一次,如果有脫拉或者辦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報告。六科還可以參與官員的選拔,皇帝禦前會議,審理有罪的官員。最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還皇帝敕書的權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認為不妥可以封還,不予執行。

五寺:

五寺是五衙門的簡稱,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

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法院,是全國最高上訴機關。與督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祿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馬

鴻臚寺:管招待外賓

翰林院:

相當於現在國立大學,幹部學院等的綜合,翰林院的首長稱為翰林學士(正五品),侍讀學士兩人,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侍讀、侍講各兩人(正六品),修撰(從六品)考中狀元後就會被授予此職位。編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後就會授予此職位。

五軍都督府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各屬

左都督一人正一品都督府

右都督一人正一品都督府

都督同知無定員從一品都督府

都督僉事無定員正二品都督府

經曆一人從五品都督府經曆司

都事一人從七品都督府

地方官

承宣布政使司

左布政使一人從二品承宣布政使司相當於省長

右布政使一人從二品承宣布政使司相當於省長

左參政無定員從三品承宣布政使司

右參政無定員從三品承宣布政使司

左參議無定員從四品承宣布政使司

右參議無定員從四品承宣布政使司

經曆一人從六品承宣布政使司經曆司

都事一人從七品承宣布政使司

理問一人從六品承宣布政使司理問所

副理問一人從七品承宣布政使司理問所

都指揮使司

都指揮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揮使司市公安局局長

都指揮同知二人從二品都指揮使司市公安局副局長

都指揮僉事四人正三品都指揮使司

經曆一人正六品都指揮使司經曆司

都事一人正七品都指揮使司

斷事一人正六品都指揮使司斷事司

副斷事一人正七品都指揮使司斷事司

知府一人正四品府相當於省長(或省轄市長)

同知無定員正五品府相當於副省長(或省轄副市長)

通判無定員正六品府相當於副省長,或省轄市副市長

推官一人正七品府相當於最高法院政策司處長

衛指揮使司

指揮使一人正三品衛指揮使司

指揮同知二人從三品衛指揮使司

指揮僉事四人正四品衛指揮使司

鎮撫二人從五品衛指揮使司鎮撫司

經曆一人從七品衛指揮使司經曆司

知州一人從五品州相當於省轄市市長

同知無定員從六品州相當於省轄市副市長

判官無定員從七品州

知縣一人正七品縣相當於縣長

縣丞一人正八品縣相當於副縣長

主簿一人正九品縣相當於糧食局長或戶籍局長

正千戶一人正五品千戶所

副千戶二人從五品千戶所

鎮撫二人從六品千戶所

百戶十人正六品千戶所

都轉運鹽使司

都轉運使一人從三品都轉運鹽使司

同知一人從四品都轉運鹽使司

副使一人從五品都轉運鹽使司

判官無定員從六品都轉運鹽使司

經曆一人從七品都轉運鹽使司經曆司

市舶提舉司

提舉一人從五品市舶提舉司

副提舉二人從六品市舶提舉司

侍郎宿衛侍從皇帝的官員,中央*官員,(有朋友提出相當於現在的副部長)。侍郎,在明清之際,相當副部長。

總督封疆大吏,軍政大員可以總管數省軍務

巡撫巡行天下,撫軍按民。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

知州明以知州為一州之長,轄縣;明清有直隸州、散州之別,前者直隸於省,可以轄縣,後者隸屬於府、道,不轄縣,長官均稱知州。

經曆部委所屬機構主官。相當於部委二級機構負責人。

僉事職務相當於科長

都事該官職主要監察六部業務之輔佐

鎮撫錦衣衛官職。錦衣衛分為“南北鎮撫司”。“南鎮撫司”負責本衛的法紀、軍紀。“北鎮撫司”傳理皇帝欽定的案件,擁有自己的監獄(詔獄),可以自行逮捕、刑訊、處決,不必經過司法機構。

總兵鎮守地方的高級武官,相當於*。

遊擊位參將之下,掌率兵防禦,負責防禦工作的師級軍官。

都司位遊擊之下,掌防汛軍政,負責防汛工作的團職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