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帆大明
字體:16+-

第129章 多管齊下

在收服亦力把裏的問題上,朱顯波和張蕾、周濤等人達成了共識,畢竟他們是穿越過去的人,知道民族和解和軍事壓力的重要性。對於蒙古,隻要不出現一個強大的統一的部落,那蒙古就是大明的,而亦力把裏則不同,他們的民族習慣與蒙古相差甚遠,與大明也相差不少。隻能靠滲透,同化和教育了,當然必要的軍事威脅還是要的。

而且想要徹底降伏一個少數民族或者說強化政治統治,文化的認同和習俗的磨合也是必要的,因此移民也許是最簡單粗暴而有效的辦法。這一點,朱顯波是後世人,當然不會錯過這麽耗的機會。

於是,朱顯波下令在陝西、河南、山西等地招募大量的願意前往農墾居民,每人朝廷補助十五塊銀元。先行到陝西軍營訓練五個月,然後開赴甘肅邊疆,前後共三批六萬人美其名曰墾荒,人員到位後朱顯波救讓哈密總兵安排軍墾和發放朝廷補助,當然更重要的是讓哈密駐軍做好治安管理工作,要防止外地騷擾,也要做一部分巡捕、衙役的工作,為了應對源源不斷的民眾,朱顯波下令洪承疇從陝西抽調一萬人增援哈密。一時間,哈密衛人頭攢動好不熱鬧。

同時各省政府不斷鼓勵內地居民向東北西北移居,條件確實很誘人人,地廣人稀,前三年還不收賦稅四到六年間賦稅減半。很快大明掀起了向東北西北大挺進的熱潮。

很明顯那些受過訓練的六萬墾荒先鋒是朝廷的預備役,戰時隨時可以召集起來,而平時的農業生產過程中也采用軍隊化管理。朱顯波想有個三五年得滲透,應該足以掌控亦力把裏。如果到時候還有小股反抗勢力,那麽這些預備役再加上朝廷派遣京軍征伐就要容易得多。

當然,想要同化少數部落,人數上必須占到一定的優勢,先穩固哈密,再逐步從中原移民到南疆北疆,數以十萬、百萬計算的大明子民在當地紮根之後再設置行省派遣布政使,或者軍政統管的總督,到時候大明朝的西北方將逐步得到鞏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陸權大國,那時候才稱得上大明帝國。

同時下令洪承疇注意各邊動向。尤其是西北方麵,這個陝甘總督管理的區域可不小,難度也大,也隻有一等一的人才才能勝任啊,朱顯波除了政令中囑咐洪承疇的同時不斷寫信給他表麵上探討,實際上是灌輸各族和睦相處的要訣以及大明朝廷穩定西北的決心,讓他在中間做好過渡工作,讓參與軍墾的和自願移民的百姓有好的落腳之地,有相對安全的生產環境。

北方拆解,西北暫時無事,東北李承宗這個總督也不負朱顯波的期望,整個遼東逐步顯現安定局麵,百姓也逐漸開始加大開墾力度,朱顯波心目中的北大荒逐步顯現。有了這個糧倉基地,大明朝才能進一步向東向北擴展疆域。這一點李承宗也十分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遼闊的東北疆域甚至可能大過中原,但地廣人稀,如何開明施政吸引中原百姓前往,如何降伏當地少數民族讓其心甘情願的跟隨大明,這是一個長期的難題。

很快祖大壽從東北傳來消息,由於接連幾日興安嶺大火,把皇太極和他的殘部燒出山來,祖大壽一路追到庫頁島才將其擒獲。好啊,皇太極,抓住了,大玉兒呢?小玉兒呢?祖大壽沒有匯報這些,朱顯波也不好意思問,估計被私吞了,這些將軍也辛苦了,隨他去吧,把皇太極押回京城即可。

另一方麵,朱顯波也在為收複安南做準備,當然打安南總要找個適當的借口。不然出師無名,暫時好像沒有,那麽就集中精力發展海軍吧。

而朝陽也到了快上學的年齡,朱顯波把托付給周濤,雖然朱丹也是現代人,但是周濤的性格要好多了。時間過得真快啊,朱顯波一行四個穿越的人是否該回去了呢?於是朱顯波再次派人去廬山查找那個山洞,沒過多久,錦衣衛來報,確實找了一個類似的山洞,但洞內空無一物,我的天啦。朱顯波哦連忙將事情告訴了周濤、朱丹,看來是回不去了,或許教授根本不想我們回去。三人相對無言,後來周濤又帶信給張蕾,張蕾還是不信,以為朱顯波搗鬼,那是後話。

一方麵繼續派錦衣衛在廬山尋找返回艙,另一方麵也要做好回不去的準備了,畢竟朱顯波現在是大明的皇上,兩個女人時貴妃和德妃呢,還有個是中央將軍軍,這人去樓空還了得,本來想回去之前把事情安排好,現在看來隻能將就點過了。

朝廷的發展不能停,尤其是科技,農業科技和軍事科技,當然,徐光啟是個天生的科學迷,皇上不安排,他也會去鑽研,隻是朱顯波經常布置任務,他才更多的精力花在組織上。

鎖定了亦力把裏靠慢慢增派農墾部隊和移民,鎖定了安南,則需要不懂聲色的發展陸軍啊,於是朱顯波大張旗鼓的造船,對外宣稱是貿易船,其實大部分是武裝戰艦,這是為了迷惑小日本,也是為了敷衍荷蘭人。當然南越政權也想不到朱顯波在打他們的主意。

建貞七年臘月,朱顯波還做了個重大的調整,李自成由調任兩廣總督,祖大壽升任朝鮮總兵,治理得差不多了,就不需要總督了,軍政得分開。這也算是對祖大壽抓住皇太極的獎勵。同時也要為南征做準備了,這一點李自成當然明白,他已經被皇上當做尖刀,那裏有戰事那裏有他。

調祖大壽做朝鮮總兵,朝廷幾乎一致讚成,但是李自成任兩廣總督卻飽受非議,尤其是那些書生們,念念不忘李自成當年在朝鮮所作所為,李自成本人倒是很高興,畢竟兩廣比朝鮮富裕得多,也安定得多,而且是獨擋南麵,在朝鮮時很多時候要受李承宗和北海艦隊的製約。

建貞八年新春,徐光啟給朱顯波個很好的新年禮物,完全按照鄭和寶船的樣子造出了平底大船。載重能達八千噸。這船貨載能力大增,平均比尖底船高出將近一倍,就按這個造,哈,商船,戰艦都按這個造,商船能多裝貨,戰艦能多載人。

接下來就是個戰艦裝備更強的火炮了,加農炮啊加農炮,要是能裝上榴彈炮到戰艦上就好了。

工部也不辜所望。在天津和杭州開設了兩個造船局,杭州以商船為主,天津以戰艦為主。這樣下去,不用一年我大明的第二艦隊和商隊能成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