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元年七月,拓跋鮮卑東部大人祿官召集諸部大會於彈汗山,一則舉行祭天大典,二則決定拓跋鮮卑大單於之位歸屬。拓跋鮮卑西部大人猗盧、中部首領惟氏、八部國人首領、三十六國、九十九姓附從部落酋長渠帥盡數與會。大晉並州長史溫嶠、幽州從事段匹磾並來觀禮。
祭天大典對於拓跋鮮卑的普通部民來說,更有著宗教上的神聖意義。大典期間,除東西二部的直屬武力各自占據險要,不嫩輕舉妄動以外,普通部民多有攜家帶口、驅趕著牛羊前往彈汗山腳下觀瞻,粗略估計人數將近二十萬。
這樣的規模,稱得上北疆多年來少有的盛事。錯非是勢力強大如拓跋鮮卑者,哪裏能有如此聲威。
然而二十萬部民翹首期待了三天三夜,卻盼來了一個令他們無法接受的悲慘消息。據下山來的少許酋長說,此番大典上,原本西部大人猗盧順利接任大單於之位。但由於東部大人祿官在典禮過程中突發暴病身亡,隸屬於東部的諸多貴人因而悲痛成狂,彼此持刀互鬥,猗盧大人與惟氏幾乎不免,各部酋長渠帥則死傷殆盡!
北人生性拙樸,底層部民雖然生活困苦,平日裏卻是將部落酋長尊奉若神的。突然聽到諸部酋長渠帥一並身亡的消息,頓時心傷欲絕,個個捶胸頓足,哀慟號哭之聲遍野。這些部民本無見識,一旦族長身死,俱都心慌意亂不知如何是好。抬眼眺望彈汗山,又恍惚覺得這座神山不知蘊含了什麽可怖之極的事物,否則何以帶來如此災禍?
人心惶惶的時候,隻有回到熟悉的環境才會稍覺安定,這是人之本性。於是數個時辰之後,無數鮮卑牧民擦幹了眼淚,紛紛啟程趕回自家草場去,再不回顧。普通鮮卑人也沒有什麽收屍安葬之類的繁文縟節,待到猗盧下得彈汗山來,便隻看到數十萬鮮卑族人轟然而散,並無一個半個留下來祝賀新任大單於。
猗盧性格堅毅,對此絲毫不以為意,隻是縱騎徑回盛樂本部。他並不認為可以僅憑一個大單於的名號就能讓各部俯首,但依托拓跋鮮卑西部的實力,再加上大單於的聲望,便足夠他以強有力的手段整合各部了。晉人不是有那麽句話麽,“必也正名乎”!
溫嶠在彈汗山上很是受了皮肉之苦,他畢竟是個書生,這時再也堅持不了,乘不得馬。眾人隻能在兩馬之間架設布兜,載著他前行。與溫嶠作伴的重傷號是王浚的使者段匹磾,這個友善的年輕人右腿受了重傷,縱使康複,日後隻怕也刪不得戰場了。
因為這兩人拖累,猗盧一行西歸的速度稍慢了些。好在彈汗山的位置介於東西二部之間,距離猗盧的根據地盛樂城不遠,次日早晨路程就已過半。
午間歇馬休憩時,猗盧與溫嶠、段匹磾二人攀談。他新任拓跋鮮卑大單於,正是急需大晉給予認可的時候,故而言辭十分熱情。正說得愉快,卻偶然間發現某個部落的牧民在見到眾人時眼神閃爍,似乎有什麽事情隱瞞。
猗盧當即將那些牧民招來詢問。幾個牧民戰戰兢兢地跪倒稟告,原來草原上不知何時遍傳妖言,都說他與惟氏合謀,在彈汗山上毒死了祿官,為了掩蓋此事,又屠殺諸部酋長。此等人豈能擔任大單於,實乃拓跋鮮卑闔族上下的公敵。
這便不由得猗盧不大驚失色了。他與惟氏的密謀,是在極度機密的情況下進行的,為了瞞過老謀深算的祿官,可以說做足了掩飾工夫。即使到了現在,知曉此事的也不過彈汗山上僥幸逃生的十餘名心腹而已,就連段匹磾也對此一無所知。如此隱秘之事,怎麽會被傳播出去,又怎麽會在這麽短的時間裏傳遍了草原?
更令猗盧暴怒的是這傳言的最後一段。說他與惟氏合謀毒殺祿官倒也罷了,事實本來如此,大丈夫敢作敢當,諒那些鼠輩也不敢有什麽異議。但祿官死後,彈汗山上刀兵再起實在是出於陰差陽錯,那些酋長們莫明發狂,害得猗盧等人死傷慘重,連他自己都幾乎喪命於刀下。他何曾為了掩蓋此事而屠殺諸部酋長了?這傳言,分明是要將自己與拓跋鮮卑各部相對立,是要掘斷拓跋鮮卑大單於受命於天地神靈的根基啊!
一天之前,猗盧站在遍布屍身的彈汗山山巔祭台上就任拓跋鮮卑大單於,隻待建官署、定秩序、引用晉人製度,從此將散亂不堪的拓跋鮮卑整合成號令如一的整體。當是時也,猗盧躊躇滿誌,意氣風發……但現在他猛然感覺自己就像是一頭落入陷阱的猛獸,雖不曾發現獵人躲藏在何處,卻已經明了自己所處的形勢惡劣之極!
“可恨!可恨!”想到這裏,猗盧簡直無法遏製心中的暴戾之意。他吼叫如雷,揮起馬鞭亂舞,立時將那幾個牧民抽得連聲慘叫,皮開肉綻。看這情形,幾乎要活活地鞭死這幾人才會稍覺解氣。
草原上的酋長們對於部民生殺予奪,驅使如狗,打死幾個隻是尋常事爾。倒是溫嶠於心不忍,出麵勸得猗盧冷靜下來:彈汗山上出了這樣的大事,猗盧大人想要平穩繼任大單於,根本已不可能。如今又除了這般惡毒的謠言,想必眾人無不切齒痛恨,但偌大的草原上,牧人們奔馬來去毫無阻礙,根本無法鉗製悠悠之口。縱使殺了這幾個牧人,又有什麽益處可言?當務之急,是盡快趕回盛樂,站穩腳跟,以防不測之事!
猗盧焦躁地原地走了幾個來回,向溫嶠、段匹磾施禮道:“既如此,留下幾個精細的漢子,陪著兩位慢慢走。我立即出發,火速去往盛樂!”
說罷,猗盧立即上馬,一溜煙絕塵而去。
猗盧的動作不可謂不快,但在祭天大典之後,拓跋鮮卑的局勢如高山落石,急轉直下,突然間就惡化到了他事前根本不曾預料到的程度。
先是東部數一數二的強族未耐婁部宣布與宇文部聯盟,脫離拓跋鮮卑,數萬部眾啟程遷往遼東。
隨後原係猗盧直屬的白部鮮卑與河西鐵弗匈奴聯兵東向,大掠盛樂以西的數百裏膏腴之地。
再過數日,沒鹿回部以拓跋力微竊據故土、謀害部落先祖竇氏為由起兵,聚眾兩萬橫掃上穀以北。
再有代郡以北的六個部族痛陳猗盧弑叔奪位、濫殺各部首領,隨即聯合起事,兵鋒卻不向盛樂,而是直逼勢力衰微的拓跋鮮卑中部。
類似於這樣的消息,很快就使猗盧聽得麻木。月餘時日間裏,在彈汗山山巔祭台上的那狂亂一幕,似乎在整片廣袤草原上重演。不知多少部落舉兵,烽煙四起,鼙鼓動地,戰士聞風而動,奔忙如蟻。彈汗山上的慘劇對於尊奉神靈的鮮卑人來說太過震撼,或者是出於自保、或者是出於野心,一人又一人拔刀起戰,最終釀成了拓跋鮮卑有史以來未曾有過的大叛亂。
拓跋鮮卑數百年經營,自幽都而至大澤、自大澤而至匈奴故地,經曆千難萬險才建立起強盛的政權,極盛時擁眾四十萬、據地數千裏、附從部落數以百計,儼然是鮮卑族中執牛耳者。但猗盧萬萬沒有想到,在他繼任大單於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拓跋鮮卑的半壁江山就已經崩塌了!
而在拓跋鮮卑勢力範圍正南方的代郡,代王城中的太守府裏。這一日,鷹揚將軍陸遙按劍而立,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