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亂事並非僅限於東部的壩上草原一帶。拓跋鮮卑的內亂帶來的震動難以想象,從河套北路、到漢代定襄雲中故地再到代北,烽煙四起,殺聲震天。這樣的慘烈動蕩局勢,直到九月中旬才得以緩解。
以動用的兵力規模而論,草原西部各部族的戰爭比東部更加浩大。由於積威深重的祿官在彈汗山祭天大典時暴亡,而諸多豪酋大帥也在隨後的混亂中自相殘殺而死,所謂“三十六國、九十九姓”的附從部落或者陷入不知其主的恐懼,或者乘勢起兵,意圖擴張自家勢力。與此同時,拓跋部數十年來不死不休的仇敵,來自陰山以南的白部鮮卑和鐵弗匈奴也出動大軍殺掠而來。甚至一些原本與拓跋部鮮少關聯的部落如丁零人和北方雜胡種落,也借機舉起了屠刀。
應對如此危局的,隻有拓跋猗盧掌控的部落兵力和並州刺史劉琨所派遣的少量援軍。猗盧采用了大膽的戰術,他主動收縮力量,將大片豐沃草場放棄給了敵對各部,又委托並州大將盧昶率部固守盛樂城,自己率部遊走於外線,伺機殲滅分散的敵軍。
盛樂城雖然隻是個土圍子,但在盧昶的把守下,絕非不擅攻城的北疆胡族所能拿下。諸多部落頓兵盛樂城下,卻隻能望堅城而生歎息,在外圍又遭到拓跋鮮卑西部輕騎的反複攻襲。隨著時間流逝,一次又一次失敗的消息傳來,起初熱血上湧的莽漢們漸漸覺出不妙。越來越多的鮮卑部落在武力威逼下承認了猗盧身為大單於的領導地位,餘眾一哄而散,於是對盛樂城的包圍瞬間就瓦解了。
猗盧以酷烈手段迅速整編了拓跋部落,旋即調動大軍向西前進,迎戰白部鮮卑與鐵弗匈奴的聯軍。合計超過十萬的騎兵在大河之濱鏖戰三日,聯軍裏掌握實權的各部渠帥難以承受巨大的損失,終於決意撤退。他們連夜出發,沿河向北逃竄。猗盧聞訊後麾軍追逐數百裏,斬殺萬餘,俘獲不計其數,奪取戰馬、牲畜以十萬計。
戰局發展至此,敵人無疑喪膽。不少鬥誌旺盛的將領奮然提出,如果趁勢繼續攻打,或許能一舉挺進陰山腳下,從此顛覆這兩家死敵亦未可知,此是數十年未嚐得見的良機也。然而猗盧並沒有那麽做,他知道,雖然酋長們還有廝殺掠奪的意願,但底層的部民們早已到了強弩之末,俱都疲憊不堪。長驅西征的過程中萬一事有不諧,如今的拓跋部哪裏還經得起損失?
北疆胡族以遊牧為生,部落中的壯年男子同時也是出兵作戰的戰士。拓跋鮮卑在內亂前號稱“控弦四十萬”,也就說,整個部族聯盟中可堪上陣的壯年男丁大致在四十萬上下。經曆了一個多月近乎瘋狂的內亂後,許多部落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在極短的時間裏,鮮卑騎兵縱橫日夜鏖戰不休,無數雄健的鮮卑漢子以快馬長刀奮力搏殺,將滾燙的鮮血潑灑在一望無際的廣袤土地上。僅僅粗略計算,就可以確定至少有五萬人戰死,重傷致殘的數量更多。那些從拓跋鮮卑聯盟的中部、東部剝離出的部落所挾裹的巨大人力,也再難為拓跋氏所用。事實上,此刻拓跋猗盧縱使盡起老弱病殘,兵力也不會超過十萬了。如果再考慮到因為此次大混亂而產生的物資損失……曾經的北疆第一強族,已經遍體淩傷,虛弱到了極點。
猗盧是一位雄心勃勃、而且手段足以與雄心相匹配的胡族首領,但他也絕不缺乏審時度勢的能力。就眼下的局勢來看,試圖擴大戰事是極端不智之舉,拓跋鮮卑需要的是好好休養生息。於是,他力排眾議,決定揮軍回師盛樂。
拓跋鮮卑部落本是相對鬆散的部落聯盟,各家酋長渠帥自擁實力,在內外事務上擁有相當的發言權。但如今,豪酋貴胄多死,其部落為猗盧分派親信族人分領,單以對內部勢力的壓製程度而言,新任的大單於已經遠在祿官之上。他既然決意如此,便並無一人敢於多言,次日數萬人馬立即啟程折返。
這時候已到了夏末秋初時分,氣候微涼,草原上遍覆的勁草依然蒼莽無際。數萬大軍騎乘著數量更多的戰馬,驅趕著無邊無際的牛羊牲畜,沿著數十條踩踏出的道路齊頭並進。千百麵素白的旌旗迎風招展,仿佛船隊在綠色的海洋上破浪而行,場麵蔚為壯觀。
對於草原遊牧部落來說,行軍、作戰與部落的遷徙並無本質不同。每個部落都會從一塊被牛羊啃光的草場轉移到另一塊,如果他們將落腳的草場已經有人占據,那就順理成章地惡戰一場,用鮮血來決定誰是新的主人。這樣宏大的場麵,漸漸習慣定居生活的東部鮮卑已經很久沒有遇到了。
作為大單於的貴客,溫嶠享有自由行動的權力,無須緊跟大隊前行。他帶領若幹扈從衛士離開本隊,沿著遠處一條較崎嶇但是人流稀少的小路匆匆趕路,偶爾抬眼眺望卷地而來的鮮卑隊伍,既有些讚歎,又微微生出幾分戒懼。
自從離開彈汗山後,溫嶠就隨著拓跋猗盧的本隊一起行動。一個多月裏,他吃著簡單烹製的獸肉,喝著黏稠的羊奶,曾經縱馬百裏長途奔馳以躲避敵人的追擊,最危險的時候,甚至曾經親自與殺到麵前的敵人白刃相搏。為了行動方便,他早就不穿原本華貴的大袖寬袍了,而是換了件皮甲套在身上,腰間還懸了繯首刀;看他單手牽韁自如控馬前行的架勢,似乎騎術也著實有所長進。
可哪怕身處戎馬倥惚的戰時,哪怕著裝有些狼狽,在他人看來,溫嶠依舊是那般風儀出眾,好整以暇的模樣。仿佛再怎麽粗劣的環境,都壓製不住他蘊於內而形於外的清爽神氣。
大約急走了小半個時辰,最後踏水渡過一條小河溝,溫嶠一行人才終於從大軍的後方趕到最前方、貼著大軍行進路線北側聳立起的一片台地。台地三麵陡峭,隻有西側平緩,雖不甚高,視野極其開闊,很適合用來觀察大軍得動向。其上沒有樹立旗幟之屬,但周圍足有數百名全副武裝的騎士虎視眈眈地團團圍攏。這些武士個個都神情剽悍凶猛,騎著高頭大馬,配備的長短武器都很精良,赫然是直屬於鮮卑大單於拓跋猗盧的扈從騎兵。猗盧原本的貼身近衛在祭天大典上損失慘重,這些都是近日來重新從大軍中拔擢出的勇士,以精銳程度而論,絲毫不在前輩之下。
看到溫嶠一行人前來,那些騎士倒很客氣,早早地遣出兩騎迎上去,在溫嶠的馬頭前帶路,還伸手示意溫嶠直接馳馬上坡。溫嶠微笑著搖了搖頭,縱身下馬,隨手將韁繩和馬鞭拋給迎來的騎士接了,才快步登上麵前的高坡:“不曾想忽然蒙大單於召見,可有甚急務需我效勞?”
猗盧背對著溫嶠負手而立,似乎有些心事重重的樣子。聽得溫嶠詢問,他也不回頭。口中隻輕哼一聲,便有一名侍從膝行向前,恭恭敬敬地雙手捧起一個卷軸。
溫嶠打開卷軸看了兩眼,尚未言語,猗盧突然又轉身直迫到溫嶠身前。他揮手斥退侍從,麵色陰沉地道:“溫長史,拓跋部分明與並州有同盟之約、守望相助之誼;可適才探馬來報,越石公的部將陸遙竟然出動大軍占據了壩上草原、還大肆掠奪我拓跋鮮卑的部民。這究竟是怎麽回事,還請溫長史給我個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