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純鴻在擒獲李定國後,大軍駐紮在方城,轉入休整之中。
三萬餘荊州軍自方城強行前往禹州,又兵分兩路,自登封、鞏縣一帶進兵,將艾能奇一戰成擒。俄而率軍南下,援救汝州,緊接著又在伏牛山中與李定國兜圈圈,最終將李定國擒獲。
短短一月之間,荊州軍連戰連捷,就在各路人馬心懷鬼胎一張張出牌時,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荊州軍居然一聲不響地縮回了方城,開始打瞌睡。
就此,林純鴻對陸世明及眾將言道: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如今朝廷、河南地方軍、秦良玉、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無不繃緊了弦,惟恐荊州軍越雷池一步,搶了他們手頭的蛋糕。既然如此,荊州軍還不如退後一步,幫他們鬆鬆弦,免得這麽緊張。
荊州軍在河南拚命時,他們倒是一百個不滿意,我倒是要看看,我們離開了河南,河南會變成什麽樣!到那個時候,他們又會念著荊州軍的好。
正如林純鴻所言,當荊州軍退回方城後,李紹翼鬆了一大口氣。李紹翼理所當然地將功勞據為己有,認為自己前期的抗爭起了關鍵作用,林純鴻在正氣凜然的李紹翼麵前潰不成軍,幡然醒悟。
熊文燦一直懷疑,像林純鴻和李紹翼這樣再相鬥幾次,他的心髒是否還受得了。他秉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理念,對林純鴻退出河南不表任何態,隻是提醒了李紹翼一句:“荊州軍退出河南,恐怕張獻忠、羅汝才勢大難製。”
李紹翼毫不放在心上,冷笑道:“艾能奇、李定國授首,孫可望丟兵半數,張獻忠哪裏還有能力蹦躂?覆滅是遲早的事。至於羅汝才,還是先應付了當麵的白杆兵再說吧……”
李紹翼可以不放在心上,但黃得功、劉澤清等將領可不能不放在心上。畢竟,在前線玩命的是他們,一個不慎,丟掉了性命就全完了。
於是,劉澤清借口處理黃河事務,將全部兵力部署在黃河沿岸,就差直接渡河北上了。
黃得功找的理由更絕,以一部分賊寇散入汝州境內,四處禍害百姓,京營要打擊賊寇,獲得穩固的後方為名,退兵至汝州城,與錢祚徵合兵一處,死也不肯出城。
錢祚徵對汝州保衛戰心有餘悸,自然對黃得功好吃好喝地供著,惟恐黃得功離開汝州。
自此,除了白杆兵還在孤軍奮戰外,整個河南消停下來,張獻忠和羅汝才的回旋餘地大大增加,形勢對他們越來越有利。
秦良玉在鄖陽時,接到了兵部的秘密調令,這讓她大鬆了一口氣。擅自離開駐地的罪名算是煙消雲散,更關鍵的是,朝廷對林純鴻的企圖洞若觀火,並做了一些預防措施,這讓她放心了不少。
她不由自主地放緩了行程,一路觀看南陽之風土人情,一路慢慢向北。當她過了南陽府城,行至博望坡時,忽然獲悉:荊州軍南撤至方城休整、黃得功龜縮於汝州、劉澤清北撤……
她大驚失色,連聲叫苦:“我兒休矣!”
秦良玉打了大半輩子的仗,可不是熊文燦、李紹翼之流的文臣書生,她一眼就看出,馬祥麟的七千多白杆兵已經處於極度的危險之中,稍有不慎,就是全軍覆沒的結局。
張獻忠雖然折了艾能奇、李定國兩個義子,精銳主力依然超過五萬,看到馬祥麟成了孤軍,絕無放過他的道理。馬祥麟一直與羅汝才糾纏不休,應付一羅汝才,勉強還湊合,要是張獻忠再投入戰場,後果可想而知。
秦良玉冒出了一身冷汗,稍稍思索,便把秦永成叫來,吩咐道:“你立即到新安走一趟,見到馬副將後,立即令他往西撤退,即使退到潼關,也在所不惜!事不宜遲,你馬上出發!”
秦永成頗有點為難,道:“末將如何能對馬副將發號施令?”
秦良玉恍然大悟,從腰間解下一把短劍,遞給秦永成,道:“這把劍跟隨我多年,馬副將軍中,無人不識。你拿著這把短劍,號令全軍,若有人違令,先斬後奏!”
秦永成吃了一驚,秦良玉的意思非常明白,即使馬祥麟違抗撤退的軍令,秦永成也有先斬後奏的權力。難道局勢已經敗壞到這種地步?
果然,秦良玉長歎了一口氣,令道:“你趕緊出發吧,隻是盡力而已,也不知道來不來得及!”
秦永成不再多說,抱了抱拳,告辭而去。
待秦永成離開後,秦良玉越想心裏越沒底。馬祥麟與羅汝才交戰月餘,大軍接戰,要退豈是那麽容易?
要是萬一馬祥麟陷入絕境之中,那該如何是好?
秦良玉想來想去,覺得能挽救馬祥麟者,非林純鴻莫屬。想到這裏,秦良玉更是頭痛萬分。要說,石柱土司與荊州方麵並無實質上的利害衝突,雙方甚至還優勢互補,相互合作愉快。唯一的矛盾就是因張鳳儀之事,馬祥麟與林純鴻互相視若仇敵,前段時間在禹州爆發了衝突,馬祥麟更是因此放開了盧氏山區的道路,任憑賊寇進山。
禍根就在那時埋下,要是馬祥麟一直駐紮在洛南,哪有今日之禍?
互相仇視?秦良玉搖頭苦笑不止,所謂的仇視,很可能隻是馬祥麟仇視林純鴻,那林純鴻坐擁嬌妻美妾三名,哪會把人老珠黃的張鳳儀放在眼裏?一切很可能都是馬祥麟臆想出來的仇恨。
想到這裏,秦良玉心裏總算好受了點,對說服林純鴻出兵援救多了點信心。
隻是,那林純鴻無利不起早,他鬧出這麽大的陣仗,不就是為了入主四川。這次他要是不能從她這裏撈到足夠的好處,哪會隨便同意出兵?
秦良玉雖然戰功赫赫,朱由檢甚為倚重,但說到底不過一武將,除了石柱外,哪能將四川的好處賦予林純鴻?
這事,還得從朝廷入手。
於是,秦良玉不再拖延,晝夜兼程趕到禹州,準備麵見李紹翼,商量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