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得知鄭芝龍的打算後,稍一琢磨,便即明白鄭芝龍得到了林純鴻的允許。
對滿清小朝廷而言,隻要事涉林純鴻,就不得不慎重,務必弄明白林純鴻背後的用意。這是用鮮血得來的教訓。
遼東極度缺乏糧食和鋼鐵,為何林純鴻拚命限製糧食流入遼東,卻允許遼東建立自己的鋼鐵冶煉爐呢?
皇太極正猶豫不能決時,被範文程用魯少飛的一句話點醒:“大清極度缺鐵!”
皇太極馬上反應過來,滿清以武力立國,隻要有善戰的將士,有堅硬的兵甲,有犀利的武器,任何陰謀詭計能奈我何?
皇太極不再猶豫,令範文程親自與鄭鴻逵接觸,商討合作事宜。
範文程老奸巨猾,非鄭鴻逵可比,不過鄭鴻逵捏住了幾條底線,讓範文程並沒有什麽發揮的機會。
鄭鴻逵提出,絕不售賣糧食;南芬冶煉出的鋼鐵,七成需售賣與鄭氏集團;滿清朝廷負責疏浚太子河和遼河航道、建立遼河口貨棧。
範文程隻覺得心裏發苦,看來,鄭芝龍對滿清煉不出精鋼了如指掌,抓住此點狠狠敲詐。
“可以,不過,南芬鐵礦冶煉,年產量必須超過三百萬斤,否則,大清絕無可能將七成鋼鐵進行售賣!”
三百萬斤,大致相當於大冶年產量的七分之一,差不多有裕州年產量的一半。範文程雖不知道大冶、裕州的鋼鐵產量是多少,但是他獅子大開口,無非就是想讓鄭鴻逵知難而退。
哪想到鄭鴻逵不憂反喜,痛快地答道:“沒問題,一年五百萬斤也無妨。不過,這需要沈陽提供足夠的人力。”
範文程吃了一驚,默默地算了一筆賬,一年有五百萬斤的鋼鐵產量,就算按照鋼一鐵四的一般標準,遼東也可以留下三十萬斤精鋼。
有了三十萬斤精鋼,足以從根本上解決製造兵甲缺鋼的困境!
最終,範文程與鄭鴻逵達成協議,最初三年,南芬鋼鐵工坊所產的精鋼需留下三十萬斤,多餘部分,才能售賣給鄭氏集團。三年之後,再將七成的產量全部售賣。
此協議,僅僅隻是框架,接下來,需要雙方派出專業人士繼續在框架下談判,確定鋼鐵工坊的所有細節。
當範文程與鄭鴻逵唇槍舌劍時,魯少飛接到了軍情司的命令。命令用密語寫就,隻有寥寥數語,末尾卻特意加上了數字零零一!
零零一代表著這條命令由林純鴻親擬,這讓魯少飛激動莫名。更何況,林純鴻在命令中高度讚揚魯少飛的工作,指示魯少飛為了避免暴露,要盡可能少地與內線聯絡。並且,為了確保魯少飛的絕對安全,荊州方麵將在近期更換聯絡人。
林純鴻還指示,鑒於魯少飛在滿清內部的地位已經非常高,工作方向需逐步從傳遞情報向引導滿清決策的層次轉變。
“觀大局,定大略!”林純鴻對魯少飛的要求非常簡略,也非常籠統,讓魯少飛有點摸不著頭腦。
不過,想不通可以慢慢揣摩。魯少飛可以確定的是,推動滿族加速漢化,這點絕對是大局中的大局。
魯少飛有的是時間,他可以等待機會的來臨。直到有一天,他見範文程眉頭鎖得緊緊的,似乎遇到了為難之事。
他有意無意地往範文程旁邊靠攏,試圖引起範文程的注意,讓範文程主動與他商議事情。
果然,範文程一籌莫展時,見魯少飛出現,隨口問道:“年產量超過五百萬斤,至少需要萬餘工人,現在種植糧食的農民猶嫌不足,哪裏能抽調這麽多?魯侍從可有什麽好計策?”
魯少飛從骨子裏一直將自己當成滿清朝廷的局外人,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魯少飛的思路比皇太極、範文程要開闊。他稍稍思索片刻,便有了對策,不過他沒有直說的意思,反而故意顯得驚詫,問道:“大清人口超過兩百萬,抽調萬餘工人居然也會為難?”
範文程歎道:“的確為難。大清境內,滿人和蒙古人大約有七八十萬,壯丁基本都用來養馬、打獵和征戰,剩餘一百三十多萬人口,遼東本地漢人約有八九十萬,其中披甲人幾乎就占了壯丁的一半,剩餘的壯丁,也需要打獵、放牧和種植糧食。還有四十多萬,都由北直隸一帶遷移而來,基本都是包衣,歸屬貝勒、貝子所有,怎麽可能從這些人口中奪食?”
範文程一時焦慮,居然忘記了當麵的魯少飛也是多爾袞的包衣。待反應過來,話已經出口,忙安慰道:“當然,魯侍從乃傑出之輩,非一般包衣所能比。”
魯少飛淡淡地笑道:“包衣就是包衣,有什麽諱言的?為皇上辦事,包衣應該有出頭之日。”
“為皇上辦事?”如同迷霧中突然出現了一絲光明,範文程的思路陡然清晰起來:他不敢從貝勒手中搶奪包衣,並不代表皇太極不敢啊!
魯少飛接著又嘟囔了一句:“就算是朝鮮人,能盡心為皇上辦事,也應該有出頭之日!”
對哦,征集朝鮮人也不錯啊!
範文程陷入沉思中,幾乎忘記了魯少飛的存在。魯少飛嘴角露出一絲常人難以察覺的笑容,默默地從範文程身邊走開,開始忙他自己的事情。
魯少飛心裏非常明白:包衣被大大小小貝勒、貝子、勳爵控製,生命和尊嚴根本無法保障,隻會向著蠻夷滑得越來越遠。能讓包衣擺脫貝勒的控製,成為大清朝廷的奴隸,至少能保障生命權和少得可憐的尊嚴。隻要有一絲尊嚴,這幫包衣絕不會忘記自己屬於驕傲的華夏族!
至於引入朝鮮人,朝鮮人心慕華夏文明,漢化已經非常嚴重,大批量的朝鮮人進入遼東,顯然對滿族漢化有利。
待範文程醒過神來,對魯少飛再次刮目相看,更加堅定了引魯少飛為援的想法。至於從大小貝勒手中搶奪包衣一事,範文程覺得還是不要動他們的奶酪為好,否則將來死都不知道怎麽死的。
範文程打太極拳的本事一流,直接向皇太極上了一本奏章,匯報南芬采礦麵臨的人力困境。
最關鍵的地方並不在這裏,而是在奏章的末尾,範文程還匯報了包衣奴才的糧食生產事宜。
皇太極接手這個難題後,在範文程若有若無的提示下,稍一琢磨,就把主意打到了包衣和朝鮮人身上。皇太極乃戰略高手,進一步深思後,立即認識到將包衣收歸國有的妙處。
就拿包衣耕種糧食來說,所有收獲的糧食壓根就沒有經朝廷的手,直接歸入各旗手中,這顯然削弱了朝廷的權力。
一旦包衣收歸國有,土地由朝廷分配,生產的糧食歸朝廷所有,這個誘惑讓皇太極根本無法拒絕!
皇太極想到做到,立即命令各旗交出所有包衣,趁著冬天即將來臨,重新劃分土地,交由包衣耕種,並規定包衣除了留夠口糧外,所有多餘糧食均歸朝廷所有。
各旗對此令大為抗拒,有心反對,無力回天,隻好乖乖地交出了包衣。
皇太極對大小貝勒、貝子的管理能力相當懷疑,下令由漢臣寧完我對所有獲得自由的包衣進行管理。
寧完我立即發現皇太極政策中的漏洞,建議皇太極仿照大明按畝征集糧食,鼓勵墾荒,充分調動包衣的積極性。
自此,包衣生產的糧食幾乎有七成被朝廷征集,不過,他們基本擺脫了奴隸的身份,成了滿清朝廷的自耕農,並慢慢地形成了大大小小以漢人為主的村落。
與此同時,皇太極又撥付給範文程一萬五千多名包衣壯丁,令範文程加快建設鋼鐵冶煉爐的進度。
待到鄭鴻逵再次來到遼東,鄭鴻逵身邊足足攜帶了四百多名工匠。
範文程對這四百多名工匠並不放心,一一進行審問,惟恐林純鴻借機滲入暗樁。審問的結果讓範文程相當滿意,這四百多名工匠雖然大部分來自於廣州,但對荊州、安平及沈陽之間的厲害關係所知非常有限。
管他工匠來自何處,隻要能把高爐建起來,煉出鋼水,即便軍情司安插個把人,又有什麽關係?
於是,一萬多工人冒著秋寒,投入到轟轟烈烈的鋼鐵工坊建設中。範文程又借著秋季枯水的時機,組織數千工人對太子河、遼河進行疏浚,期待能行走載重超過五百石的船隻。
鄭鴻逵攜帶的工匠中,包含精通管理、財計的人才。在這幫人才的管理之下,萬餘工人的勞動效率還算過得去。
過得去的效率,自然是荊州方麵的標準,但是這個效率放在範文程及皇太極眼中,簡直就如快馬加鞭一般。
皇太極和範文程大為驚歎,立即組織一些平日看得過眼的才智之士跟隨工匠幹活,期望學得工匠做事的精髓。
後來,一些滿族、蒙古人中的有心人,也慢慢聚攏在南芬工坊周邊,細細地觀察漢人工匠如何做事。
待到年底,第一爐鋼水出爐後,在漢人工匠的堅持下,這批鋼鐵並未拿來製作武器,而是開始鋪設鐵礦井、煤礦井至冶煉爐的鋼軌路。
待到鋼軌路成,範文程見識了鋼軌路強大的運輸能力後,直接哀歎道:“被鄭鴻逵給騙了,按照這個搞法,明年產量超過五百萬斤,又有何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