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中,先有戰車,後來逐漸被騎兵取代,這就是胡服騎射的故事。當時為什麽取代了戰車呢,就是因為戰車行動遲緩,一個車上有駕轅的,有使弓箭的,有使長槍的(那時是戈),但主要是多匹戰馬來做為動力,後來多次實際戰鬥表明,在與少數民主的戰鬥中,明顯占有下風,主要就是缺少靈活性和快。
在古代,很明顯分為了武術和江湖功夫兩種殺人的手段,他們之間開始的區別很大,後來因各種原因減少,但總是武術占有主要地位。
由於馬軍的實際能力,古代馬上武術一直占有絕對的優勢,現在電視劇裏描寫的兩軍作戰,將軍下馬而戰,實際上就是胡說,將軍身穿重甲,一旦步戰,將極其不靈活,隻有思路一條,《三國演義》中,趙雲要將馬給劉備夫人,劉備夫人最終投井,為什麽,因為趙雲需要保護劉備的兒子,而趙雲如果步戰,要麽卸甲,看你跑得快戰馬?要麽就死拚等死了。
而馬上功夫中,槍為王。今天大多看到的武術表演都是花槍,也就是以前的賣藝的行當,在古代戰鬥中毫無用處,不過,今天仍可以看到當年馬上大槍的影子,比如太極拳中的抖大杆,實際就是馬上槍,後人從行伍回歸鄉裏,不再需要枕戈待旦,他們就將一生拚到的武術傳於鄉裏、子弟,但他們深知武術中兵器的重要性,大槍就傳下來了。早期鄉裏人家稍有家財還是要練習馬上槍的,因為可以保命,還可以將來為國效命,為什麽沒有選擇大刀,這就是一個發展。
馬上搶的祖宗來自於趙雲,之前使槍者均靠硬打硬衝,趙雲用槍的槍杆是什麽材料已經不好說了,不過從今天太極抖的大杆看,太極實用的都是白蠟杆,這種東西長到一定長度和粗細就配以槍頭用於馬上,大槍在好手的手中就可以大刀槍若梨花的狀況,靠的就是長久練習並逐漸體會到的槍勁,這種勁必須經過長期練習才能掌握,或者需要較高的天賦,如果天賦較低,則需要長期練習,在古代必定沒有出頭之日,練習了幾十年才懂勁,如繼續達到使槍高手的水平還需要很多年,所以他們注定沒有當將軍的可能了,到時候人已經老了。看過《嶽飛傳》的知道,高崇將軍的槍長近兩丈,碗口粗細,那麽長的東西,沒有真武術是用不了的,用得了這樣的槍絕對有過人的能力,《嶽飛傳》說的高崇來回衝撞金兀術大陣如入無人之境,應當是很可能的,不是作者虛構,而是古代的確有,後麵要說說,單獨靠長槍還很難獨闖連營的。那麽長槍誰不是越長越好,越粗越好呢,也不是,歐洲電影中那種大槍,就不能和長槍比,他們比什麽,比膽量,平時自己都拿不動,他們用槍就一下衝,誰溜號了,誰稍微慢了就垮了,歐洲武術不知道是不是和人種有關,一直也沒有發展,當年匈奴和成吉思汗想打就打,他們根本就沒有什麽能力來還擊。
其它的馬上兵器多以力道、長短抗衡,短兵器在古代很難施展,一寸長一寸強就是這個道理。古代還有很多名將使大刀,棍和錘的,基本是以生力和經驗取勝。這方麵的例子如關羽、嶽雲等。實用這類武器很需要力氣,也就是生力,當然也需要對自己兵器用力的感覺,這個感覺則比使槍的要低很多,也就是馬上槍發展成內家功夫,馬上刀等發展為外加功夫。
由於鎧甲的保護,尤其唐朝以後,鎧甲防護性也越來越好,長槍的用法上有時也受限製,長槍練習到了一定程度,力在施展的時候,看似不大,實際上具有無比的穿透力,一般鎧甲輕易穿透,即使有護心鏡也一下透了,而且長槍在遠距離格鬥中配以馬匹的衝勁,幾乎無堅不摧,何況人的臉部、喉部等均難易完全防護,但鎧甲畢竟能夠起到一定作用,因此古代大將手頭通常配有短襇,這東西就是靠力氣和硬度,近戰使用。
古代武術中馬軍地位是最大的,馬軍所依靠的是速度,長兵器施展,自身鎧甲護身,副將或親兵保護等。今天歐洲和中國的電影中已經拍不出當年馬上戰鬥的狀況了。馬上戰鬥依靠馬的速度獲得的力量和突發性是首要的,但誰來保護馬呢,一則靠將軍一杆槍掃平左右前後,一則靠戰馬本身的踏和衝,步軍在這個時候很難施展,當然有不要命的非要幹掉馬匹,然而往往還沒有接近就被槍挑死了。但弓箭手對馬的傷害很大,冷箭什麽的一旦射到馬的要害,等於害了將軍,因為沒有機動性,將軍的大槍就逝去了突發性和靈活性,比如《水滸傳》中的楊再興因為馬陷入泥坑被亂箭射死了。古代戰鬥中一線的將軍要衝鋒,單獨一個人的衝鋒很多,不過適用於突然性和快速,比如快速穿越敵軍營盤等,但如果陷入包圍也難易持久,主要就是戰馬機動性受到了影響,馬受傷也就危險(後期馬也都有甲,都是從實際戰鬥中逐步演變的),而大兵團的麵對麵的作戰,將軍和士兵混戰的時候,將軍周圍必須需要親軍和副將,他們就是要保護突然的傷害,大將在衝擊中,周圍凡是槍能到處,馬能到處隻有死屍和土地,沒有活人,因此副將和親隨都是保持一定距離,以免受到傷害,所以小說中描寫的混戰前的大將之間的比試也很有可能,咱們回不到過去了,但過去的很多都充滿了神秘。
江湖武術呢,早就有了,多是在戰國時期一些劍客(步戰兵器不能太長),平時所練,他們實際最初也是來自站場,凡是江湖功夫到家的都有征戰的經曆。但後來不同了,曆史上不斷有退伍的士兵回到民間,各種實戰的技巧、兵器也就廣為流傳,因為每個人在站場上的經曆和感受不同,所以五花八門。但從曆史上看,江湖功夫很難入正統,在實戰中江湖功夫往往很吃虧,他們心理上也有很大的恐慌,畢竟沒有過上戰場的經曆。例如荊軻刺秦王,他的親隨也是民間的武術練習者,然而畢竟沒有戰場經驗,很快被剁為肉醬。
當江湖功夫發展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主要有寺廟香堂、強盜、世代習武、退伍將士等。寺廟在古代很受重視,初期要派駐軍隊保護,後來這些軍隊武術就留於寺廟,很多寺廟有武術傳統都與此有關,不過在唐代少林寺達到一個頂峰,且一家獨大。少林寺的武術被稱作天下之源,的確誇張,不過少林寺參與的征戰和軍隊對其支持卻使得其寺傳武術具有相當的實力。《水滸》中描寫魯智深在山門中大打出手,實際上五台山也有練武的,不過遇到真正的軍官怎顯然不是對手,而且差了很遠,也就是不實用,畢竟軍官是一刀一槍拚殺而來的,別人沒有過這個經曆很難體會,至少平時沒有上陣的機會,力量上就差很多。
江湖功夫從明朝的時候開始和軍隊的武術逐漸的融合,因為明朝開朝初期軍隊的武術就逐漸傳播民間,這是大促進,民間武術後來在抗倭中取得了相當的成績,但也損失慘重,就是因為民間的武術再高超,可是沒有了生死相搏的環境,也就大打折扣,樣子在,力沒有了。所以抗倭從一個方麵說,又提升了民間功夫。
今天許多人罵中國武術花架子,不實用也略有道理,不過中國武術絕對不是花架子,中國武術成長與千年的戰爭文化,每一步,每一個字都有含義,但隻是現在潛藏著。例如太極拳,太極拳的創始人陳王庭就是來自於戰場,他的後人仍能發揚其傳統的東西,不過由於缺少實戰,他們自己對自己的東西還沒有看透,今天的武術需要的是恢複,不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