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孫瓚其人其事
公孫瓚沒有過人的本事,是不可能成為袁紹的大敵的。先看他怎麽發跡的。他本來在市政府裏做個小官,結果因為長得帥,嗓音洪亮,太守把女兒嫁給他了。做了太守女婿,才去給盧植做了學生,結識了劉備。公孫瓚這人,聞名天下的有兩件事情,一文一武。否則,一個吃軟飯的,如何能統領幽州?
當時的劉太守獲罪被貶南方(不是丈人老頭,換人了),公孫瓚作為官吏,為太守駕車。公孫瓚臨走時祭奠先人“說昔為人子,今為人臣,當役日南,日南瘴氣,或恐不還,與先人辭於此”再拜而慷慨而起,看的人都唏噓的很。
他們是遼西人,發配到南方,千山萬水,水土不服加上南方的瘴氣,基本上是回不來的。那時人壽命本短,加上算不得太平,死亡率比我們想像的高很多。當然,發配南方,畢竟不是下油鍋,上刀山,和荊軻西入強秦,易水而歌的派頭,不能比。這哥們YY了一把,樣子很慷慨的,加上是個帥哥,聲音很洪亮,態度很堅決,博得了圍觀大眾的讚賞。古時候這一別,很可能真的是一輩子,如此瀟灑慷慨,也算個英雄人物。
結果劉太守半路上就得了赦免回來了,公孫瓚卻以此成名。人生之禍福變遷,實在難說得很。如果說這件事情,還有點噱頭的味道,那麽下一件事情,公孫瓚靠的是實打實的本領。
回來以後公孫瓚做了遼東長史,有一次帶了幾十個隨從騎馬出塞,途中邂逅了鮮卑的數百騎。兵力,數倍之差,塞北平原,無險可守,騎兵對決,以強克弱。公孫瓚對隨從說,不衝,就是全死,於是他親自拿了一個兩頭都開刃的雙頭矛,帶頭殺出。大家拚命,居然一口氣殺了數十個人,最後損失了一半手下,給他逃了回來。
這個雖然是個連級,最多到營一級的小規模戰鬥,但公孫瓚是漢人(鮮卑單兵騎兵比漢族強很多),以絕對劣勢,以硬對硬,能突破重圍,隻損失了一半人逃回來,可以說是個頗具神話色彩的戰績。此公勇猛,故能統領大軍,得幽州騎兵死力。
因為這件事情,公孫瓚名聲大噪,鮮卑人居然也不敢再深入了。黃巾一亂,北方也是到處賊寇,土匪橫行,人人自立為王。公孫瓚因為軍事才能,屢屢升官,在幽州站穩了腳跟。並且公孫瓚常年和胡人作戰,積累了豐富的騎兵作戰經驗(在補充句當時的騎兵作戰,由於馬鐙還沒有發明,主要是依靠騎兵衝鋒的衝力,而且帶甲的馬不怕弓箭,更加厲害,所以馬甲才十分珍貴。可以騎射的隻能是很少的一部分精兵,還有部分長期生活在馬背的少數民族)。
二、翼州爭奪戰之始
袁紹的起家,是在反董聯軍。身為盟主,威望和人才都多了許多。但是他事業真正的起飛,在於奪取了冀州。冀州是大州,比青州大許多(袁紹死後,袁尚居冀州,袁譚居青州,被打得落荒而逃,在於兩州實力不在一個水平線上,而並非袁尚的軍事能力高於袁譚)。袁紹兵不血刃,輕取冀州,奠定了自己的事業發展基礎。
我們來看看袁紹的謀略。他一開始就沒真心討伐董卓,一身正氣的曹操,孫堅,拚命去了,而他做了盟主。實際上,他做盟主,靠的是威望,不是實力,他的地盤並不大,所以當時天下大亂,他一心想的是擴張。
巧奪冀州,是他手下逢紀提出的謀略。逢紀獻計,若邀約公孫瓚一起攻打冀州,當時翼州的所有者韓馥必然十分懼怕,到時候呈說厲害,讓韓馥邀請袁紹抗擊公孫讚,主動滾蛋。
果然,公孫瓚得到袁紹的約請,以討伐董卓為名,率領大軍進入冀州(今河北地界)。韓馥的部隊如何能抵擋公孫瓚之騎兵?於是節節敗退。
而青州的袁紹也忽然掉頭進入冀州地界,屯於延津(後來官渡的關鍵地點)。這個時候,韓馥手忙腳亂,袁紹派出了荀堪,高幹去遊說韓馥,說公孫瓚天下強兵,你境內大部分的郡縣都已經叛變了,而袁紹又從東來,我看將軍危險了。公孫瓚和袁紹都是一時的豪傑,而冀州又是天下富饒重要的地方,他們肯定要爭奪。你如果不選邊站,就得死。袁紹,是您的舊盟,你還不如把翼州讓給袁紹,他接到您的地盤,公孫瓚就可以抵禦住了。將軍有讓賢之名,身安於泰山。
韓馥其實有說不出的苦衷。討伐董卓的時候,冀州的貴族和將領,就和袁紹走的很近。當然,人,都是趨向英雄的,你自己不行,也怪不得別人。韓馥曾經因為嫉妒,還不發糧草給袁紹的討董大軍,結果反而讓自己手下的將領看不起。大將麹義,就是在那個時候投靠袁紹的(此人非同小可,界橋之戰,他是主角兒)。
冀州軍馬,也有忠於韓馥的。他們對韓馥分析說,袁紹沒有糧草,進入冀州是虛張聲勢,我們精兵良足,可以一戰破之。換了孫權早打了,但是韓馥膽兒小,於是權衡再三,便把冀州讓給袁紹了。
韓馥有個仇家,叫朱漢,看韓馥沒權了,就率領士兵包圍了韓馥,還斷了韓馥長子的雙腿。袁紹雷厲風行,立刻逮捕朱漢斬首。但是韓馥反而怕了,於是逃跑去投靠張邈。最後袁紹使者來了,他以為袁紹派人來叫張邈殺自己,起身自殺了(其實袁紹真沒有殺他的意思,還等著做善待的典範呢)。
韓馥一死,袁紹就完全控製了翼州。但他雖然兵不血刃的獲得了冀州,但請來的公孫瓚,卻是個大麻煩?其實公孫瓚如何不知道袁紹的那點小心思,但他素來眼饞翼州,才借了袁紹的邀約,率了大軍前來。韓馥死後,公孫瓚不承認袁紹這個冀州牧,任命了自己的部將嚴剛為冀州刺史,還任命了一批翼州的州郡首領,其中,有平原縣,而這個縣令,就是後來名滿天下的劉備童鞋。
這個時候的袁紹和公孫瓚,一戰已經不可避免,界橋會戰的實質就是——冀州爭奪戰。
這裏還有個小插曲。袁紹剛拿到冀州,怕公孫瓚不滿意,就把自己的渤海太守讓給了公孫瓚的弟弟。而公孫瓚,也不是省油的燈,他不動聲色,暫時沒有進攻袁紹,卻大破冀州的第三股實力——黃巾軍。公孫兵強馬壯,兩次大戰獲勝,繳獲了人口七萬。為了站在道義一方,他還發表了著名的。公孫瓚是盧植的學生,文筆真心不錯。這篇檄文,明確的指出了袁紹於天下大義而不顧,戳孫堅的PP,反助紂為虐的行為。
------------------
威震塞外
公元178年-公元184年(光和年間),邊章、韓遂叛亂,朝廷從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征發三千精銳騎兵,並給予公孫瓚都督行事的符節,統帥此三千騎兵。公孫瓚率軍到薊中時,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人張純引誘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等叛亂,攻占右北平郡(今河北豐潤東南)、遼西郡屬國的城市。公孫瓚以三千騎兵追討張純等叛賊,立下戰功,升為騎督尉。此時,屬國烏桓首領貪至王率眾歸降公孫瓚。公孫瓚又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進駐屬國,此後的五六年間,與北方遊牧民族爭戰不斷。[5]
公元188年(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孫瓚與張純、丘力居等戰於遼東屬國石門,張純等大敗,張純於是拋下妻兒逃入鮮卑境內。公孫瓚繼續追擊,由於太深入,反被丘力居圍困於遼西管子城二百餘日,糧盡士潰,士卒死傷大半。丘力居軍也糧盡疲乏,遠走柳城。朝廷詔拜公孫瓚為降虜校尉,封都亭侯,又兼領屬國長史。公孫瓚於是統領兵馬,守護邊境。每次一聽到敵人來襲,公孫瓚馬上聲疾色厲,作戰時像是打自己的仇人似的,甚至一直打到夜深。從此烏桓都害怕公孫瓚的勇猛,不敢再來進犯。公孫瓚常與身邊數十個善於騎射的人都騎白馬,相互間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6]
黃巾之亂時,丘力居鈔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公孫瓚無法抵禦。[7]
朝廷派宗正東海郡(今山東郯城縣)人劉虞(字伯安)為幽州州牧。劉虞到任後,派遣使臣到遊牧民族中曉以利害,責令他們獻上張純的首級。丘力居等聽說劉虞到了,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溝通歸附之事。公孫瓚擔心劉虞立功,暗中派人在途中暗殺這些使者。遊牧民族明白此事後,便繞道到劉虞處。劉虞上報朝廷撤掉駐防軍隊,隻留下公孫瓚統萬餘步兵、騎兵屯駐右北平。[8]
公元189年(漢靈帝中平六年)三月,張純被其門客王政殺掉並把首級送給劉虞。劉虞因安撫遊牧民族有功而被授予太尉之職,封為襄賁侯。不久,又遷劉虞為大司馬,公孫瓚為奮武將軍,封為薊侯。[9]
大破黃巾
公元191年(漢獻帝初平二年),青州黃巾軍攻打渤海(今河北南皮東北),聚眾三十萬,欲與黑山軍會合,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在東光南大破青州黃巾,斬首三萬餘。青州黃巾軍棄輜重,奔走渡河。公孫瓚等他們過到一半時出擊,再次大敗黃巾軍,死者數萬,俘虜七萬餘人,車甲財物無數,於是公孫瓚威名大震。[10]
結怨劉袁
漢獻帝劉協想東歸洛陽,派劉虞之子劉和逃出長安,偷偷出武關去找劉虞,讓劉虞率兵前來相迎。劉和途經袁術駐地,將此事告知了袁術。袁術扣留了劉和,讓劉和給劉虞寫信,答應等劉虞率兵前來為袁術後援,一起赴長安。公孫瓚知道袁術會叛變而製止劉虞,劉虞不聽。公孫瓚擔心袁術知道後恨他,派他堂弟公孫越率千餘騎兵到袁術處相結好,而暗地又讓袁術扣留劉和並奪占劉和兵馬。因此,公孫瓚與劉虞的矛盾越來越深。[11]
公孫瓚
公孫瓚
袁術遣公孫越幫助孫堅攻周昂,公孫越被流矢射中而死,公孫瓚怒道:“我弟之死,禍起於袁紹。”於是出兵駐紮在磐河(今河北境內)準備報複袁紹。袁紹非常驚恐,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給了公孫瓚堂弟公孫範,派他到南皮,想以此與公孫瓚結援。公孫範於是背叛袁紹,以渤海兵力協助公孫瓚,攻破青州、徐州黃巾軍,兵勢日益強盛,進駐界橋(故址在今河北威縣境內)。公孫瓚自己任命嚴綱為冀州州牧,田楷為青州州牧,單經為兗州(今山東金鄉縣西北)州牧,並配置了郡守縣令。[12]
爭奪冀州
公元192年(漢獻帝初平三年),袁紹屯軍廣川縣(今河北棗強縣東北),與公孫瓚戰於界橋南二十裏處。公孫瓚有精兵三萬。袁紹命其將麴義領精兵八百在前,布強弩千張於兩翼。公孫瓚輕視袁紹兵少,縱騎兵出戰。麴義命士兵伏於楯下不動,等公孫瓚軍到十步前,一時同發,公孫瓚大敗。袁紹軍生擒了嚴綱並斬其首。麴義追公孫瓚到界橋,公孫瓚率兵還擊,再次被打敗。[13]於是公孫瓚逃到薊縣(今北京大興區),在縣城東南另築小城自守,與劉虞臨近,漸漸結下仇恨。袁紹派部將崔巨業率兵攻打公孫瓚的故安,不下,在引軍南歸時,在巨馬水被公孫瓚大軍追上,大敗,七八千人陣亡。[14]公孫瓚想乘勝追擊,卻又在龍湊被袁紹打敗,雙方戰成均勢。[15]
攻滅劉虞
公元193年(漢獻帝初平四年),劉虞擔心公孫瓚反叛,於是率兵十萬攻打公孫瓚。當時,公孫瓚的部曲放散在外,倉卒欲從東城逃走,劉虞的士兵不習戰,又下軍令不準騷擾百姓,久攻不下。公孫瓚於是招募精兵數百人,順著風勢放火,趁勢殺入劉虞兵營,劉虞大敗。劉虞與他的部下往北逃到居庸縣(今北京延慶東)。公孫瓚三天就攻破了居庸城,活捉劉虞及其妻子兒女回到薊縣。此時董卓已死,獻帝派使者段訓給劉虞增加封地,令其督統六州,升遷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公孫瓚誣陷劉虞與袁紹謀取稱帝,脅迫段訓斬劉虞及其妻子兒女於薊市。公孫瓚將劉虞的首級送到京師,被劉虞的舊部下尾敦在路上劫走並安葬。公孫瓚殺了劉虞之後,得到了整個幽州,日益驕矜,不恤百姓,記過善忘,睚眥必報。[16]
連戰連敗
公元195年(漢獻帝興平二年),劉虞的從事漁陽鮮於輔、齊周、騎督尉鮮於銀等率幽州兵馬想為劉虞報仇,因燕國(今北京大興)閻柔素有恩義,他們便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閻柔招集鮮卑、烏丸等兵馬,共得漢兵、胡兵數萬人,與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河(今朝白河)之北,大敗公孫瓚軍,斬殺鄒丹。烏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隨鮮於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共十萬攻打公孫瓚,大敗公孫瓚於鮑丘,斬首二萬餘。於是,代郡、廣陽、上穀、右北平各殺公孫瓚所置長官,與鮮於輔、劉和兵聯合,公孫瓚屢戰屢敗,於是逃回易京(故址在今河北雄縣西北)堅守,開置屯田。孫袁相持歲餘,麴義糧盡退兵,公孫瓚乘勢出擊,擊敗麴義,盡得其車重。[17]
公孫瓚又臨易河挖十餘重戰壕,又在戰壕內堆築高達五六丈的土丘,丘上又築有營壘。塹壕中央的土丘最高,達十餘丈,公孫瓚自居其中,以鐵為門,斥去左右,令男人七歲以上不得進入,隻與妻妾住在裏麵,又囤積糧穀三百萬斛。公孫瓚又讓婦人習為大聲,使聲音能傳出數百步,用來傳達命令。公孫瓚又疏遠賓客,致使身邊沒有一個親信,謀臣猛將都漸漸疏遠了。從此以後,很少出來打仗。[18]
兵敗自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