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行
字體:16+-

第十一章(114)東倭國是(十七)

篆兒的話音才落下,裝束得就象個進學仕子的二丫就到了。

她穿著一件月白色的杭紗長衫,玄綢直褲,腰間紮著條掐金線繡著雙鳳朝鸞圖案的綢帶,左邊掛著瓔珞纏繞的辟邪佩玉,右邊掖著個仙鶴青鬆的避汗香囊,腳上蹬著一雙半筒嵌牛皮薄底靴,渾身上下收拾得倒是幹淨利落,任誰頭一眼看見,都會忍不住稱讚一聲“好一個俊俏後生”!隻可惜是個假小子。

她才從城裏回來。今天天氣有點大,三四十裏路又都是坐的馬車,路途顛簸再加趕路累乏,臉紅得就象是熟透了的石榴籽。她進了庭院,也不和人打招呼,三步兩步過來就一屁股坐在小案邊的矮杌上,瞄見小案上沒有多餘的茶盞,便端了商成的青鳥盞一口氣把殘茶喝了個底朝天,又傾了一盞,再喝完,這才一隻手解開襆頭的搭扣,摘下帽子扇風。

桑秀和胭脂馬上去拿熱水和毛巾,好讓她先洗把臉再揩把汗。真奴也回屋去再取了個幹淨的茶盞過來。

等二丫洗罷臉重新坐下,商成給她倒了盞茶,問她說:“你剛從家裏回來?”

二丫捧著盞吸溜著茶湯,點著頭應了一聲,轉頭對胭脂說:“前天的那種用白沙糖裹的核桃仁,還有沒有?”胭脂便去給她拿零食。她和商成說:“回去沒見著我爹,就看見我娘了。聽我娘說,他有三四天沒回家了,隻是教人捎了話,說是衙門裏有要緊公務,事情沒忙眉目前暫時回不去;還讓人給他送去熱天用的被褥和換洗衣裳。”說著話,她忽然笑起來,“我告訴我娘,你又被罰了三個月俸祿,還被禁足二十天。我娘說,我娘說……”她笑得眼睛眉毛都眯成了一條縫,吭吭哧哧半天,一句話都說不囫圇,“……她說,你,你是活該!”

商成也笑了。但他很肯定地說:“這不可能,她不會這樣說我。一準是你編出來的瞎話!”要是二丫說,她娘心疼那被罰沒的薪俸,於是罵了他幾句,他還勉強可以相信一二分。可即便是這樣,他覺得十七嬸也不大可能說他是活該自找的。雖說嬸子這個人對錢財比較看重,但眼下兩邊家裏都不缺錢,幾個薪俸值當得了什麽?

二丫撇了撇嘴,說:“你愛信不信。我娘就是那樣說的。”

商成還是不信:“她不會那樣說。一一要不,就是前頭還有些話你沒告訴我。”又笑著打問,“你娘到底是怎麽說的?”話一出口他就知道要糟糕!遭瘟的,沒事和二丫多這一句嘴做什麽?

“我娘說,誰叫你守著四個如英似玉的大姑娘不肯娶呢……”

商成登時有點不自在了,捏了個笑臉不知道說什麽才好。

二丫也是壯起膽子才說出這樣話的。話說出口,她也羞得紅了臉,埋下頭裝作喝水,一雙大眼睛卻在骨碌碌地四邊亂瞅一一不會被桑秀她們笑話吧?

商成換了個話題,告訴她,她爹昨天才來過莊上一趟,不過是過來談公事,因為家裏還有別的客人,幾句話說完他就回衙門了。

二丫眨著眼睛想了想,問:“是不是朝廷又要在哪裏用兵了?你也要去?”

“不清楚。”商成說。

“不想說就算了。”二丫明白這是商成在糊弄她。商成從來不在她們麵前談論公事;她爹早前遇見什麽麻纏公務的時候,還要和她娘說道幾句,可自打到了燕州之後不久也變了,再忙得暈頭轉向也和在家裏說,有時候她娘見他累得狠了關心一下,一句硬梆梆的“衙門裏的事情少打聽”便甩過來,她娘經常被哽得翻白眼。但是,這一回情形不同以往,哪怕和尚大哥不告訴她,她也知曉些內情。她就象個準備偷小雞崽的饞嘴貓一樣,探著頭湊近商成,盯著他說:“朝廷要打仗,能不告訴別人,還能不告訴你?一一其實,你不說我也知道,朝廷要在北方用兵了。”

看著她的頑皮模樣,商成笑得仰起了臉,順便和她拉開點距離一一他都能感覺到她臉上的溫熱了。他問道:“你聽誰說的?”

二丫既得意又害羞,重新坐下紅著臉說:“回來的時候,半道碰見永盛昌的大東家袁瀾,他告訴我的。”

商成笑了笑。他就說嘛,二丫天天都在莊上,能從哪裏聽說朝廷出兵的消息?肯定是別人告訴她的。而永盛昌的袁瀾就不同了。永盛昌是上京城裏數得上的大商號,分號遍步南北各地,袁家也是中原地區有數的大商賈,和官府中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聽說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很正常。再說,出兵東倭本身就是一樁大事,想徹底隱瞞下來很難,想不教人議論就更難,因此京城裏有點捕風捉影的謠言是非常正常的情況。官員們有猜測議論,與官場上的風雲變換利益關聯的商賈們自然就不會掉以輕心,以永盛昌和袁家的關係,肯定能夠知聞一些風聲。隻不過,有一點他想不好,眼下高小三雖然不在,可貨棧不是還有別的大管事在經營著麽,怎麽袁瀾會和月兒說這些?難道袁瀾還真以為,劉記貨棧之所以能夠起死回生,買賣還做得蒸蒸日上,全是因為有了兩個小女娃的那點半瓶水本事?另外,當初因為霍六沒把白酒生意的大頭交給自家的劉記貨棧,而是交給了永盛昌,結果氣得十七嬸好幾天都沒吃下飯;連帶著,她也恨上了袁瀾和袁池倆兄弟,直接就把永盛昌和袁家拉進了黑名單。不僅她恨袁家,劉記貨棧裏別的掌櫃和管事也都恨永盛昌,年前在京裏挑選各地合作經營仁丹的商號,甚至都沒人去知會袁家一聲,似乎壓根就沒有這家買賣字號一般……

他還聽月兒和二丫說過,在仁丹風波發生之後,袁瀾也曾經想過要和劉記貨棧和好,但都被十七嬸拍板否決了。商成到京之後,本來還以為袁瀾會請自己出麵做這個和事老,結果兩回見麵,袁瀾提都沒提及這個事,他也不好主動去幫著斡旋。於是事情就一直拖到了現在。

眼下,他又聽二丫提到了袁瀾,就不免一些猜測:難道說袁瀾回心轉意,又打算重新和劉記貨棧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了?

可二丫並沒有提這個事情,而是說起了別的。

原來,袁瀾不知是從哪裏聽來的消息,知道了商成正在研究新的航海技術,今天又恰好路上碰到二丫的馬車,於是就借著朝廷出兵的謠傳過來和她拉話。

“我看,他是早就在打咱家裏那些航海技藝的主意了。”二丫很精明地作出了判斷。

商成對生意和買賣上的事是從來不上心的。他的個人理想不在做多大的買賣賺多少的錢,而是希望能做個事業有成的小地主,有點土地田產,再娶上倆婆娘生幾個娃娃。他所憧憬的幸福時光,就是在冬天裏溫暖的陽光下,他微微閉著眼睛,似睡非睡地端坐在堂屋裏的木椅裏,蓮娘對著帳本撥拉算盤,小婆娘手裏捧著錢匣,按照蓮娘報出的數目一五一十地給長工幫傭們發工錢;每個幫工領上工錢,都會對他鞠躬作禮,然後他連眼睛都不睜開,隻從鼻孔裏嗯上一聲算是回應……在他四處打零工和趕馱馬的那段時間裏,他就經常這樣地憧憬著將來。後來他吃上了軍糧,還做了軍官,有時候閑下來,偶爾也還是會有這樣的想法。但令他奇怪的是,如今他成了縣伯,還有了封國,應縣那邊有上千頃的土地劃在他的名下,他卻再也沒有這樣想過了……

他從短暫的失神中清醒過來,就用一種好奇的口氣問道:“怎麽這樣說?”其實他一點都不好奇。在他看來,貨棧經營得如何,好也罷孬也罷,不過是幾個女娃的一件玩具而已。再好也好不去哪裏,再差也不會動搖家業的根本,幹脆就由著她們去折騰。

二丫見他比較關心,就高興地向他說道起來。她說:“袁家的永盛昌向來都是做的陸路買賣。他家的生意大,從嘉州到燕山,從泉州到長安,東南西北都有他們的分號。攤子鋪得大,生意做起來比較容易,畢竟各地的情況都熟悉,富裕什麽稀缺什麽,他們心頭清楚,貨物就不容易撂死在手裏。可他們這樣做買賣,需要的本錢更大,駐號的往來的收貨的押送的,每個月光是工錢就是一大筆開支。前年咱家盤下劉記貨棧的前後,袁家拿走貨棧的幾個大分號作前頭一筆生意的賠償,當時小三哥就斷言,永盛昌的興盛到頭了,攤子大分號多,他們絕對顧不過來,隻要有一個地方的措置失當,跟著就會有接二連三的差錯。小三哥說過那話不久,永盛昌在京裏的一樁買賣就出了大事。有個南邊的糧商把幾萬石糧食堆在他家的倉庫裏,結果倉庫漏雨教糧食生了黴,最後賠了人家十幾萬貫事情才算罷休。要不是袁池挖空心思從六伯那裏爭到白酒生意,永盛昌早就該露出敗相了。去年夏天的時候,小三哥說,袁家早就在做出海的打算,隻是找不著海路買賣的門路,又摸不著深淺,才一直沒動靜……”

商成聽著聽著,忍不住就笑起來。永盛昌在陸上的發展遭遇到了瓶頸,即便有白酒的助陣也沒能解決掉問題,袁瀾不清楚問題的根本是因為企業的結構混亂和管理不善,就把眼光放到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上;新的目標就是海外貿易。說起來,袁瀾還是有眼光的,但永盛昌家大業大,不如劉記貨棧船小容易掉頭。他的歲數和經曆又在那裏擺著,風雨浪尖都闖過的人,求的就是一個穩妥,不象人小膽子大的高小三和二丫,連大海是什麽模樣都不知道,眼睛一閉就敢傾家蕩產地買船下南洋!

他想了想,問道:“他從哪裏聽說我在搞航海技術的?”

“不知道呀。我問過的,他沒說。想來不是兵部裏的人告訴他的,就是貨棧裏有人不當心說漏了嘴,結果傳到他的耳朵裏。他還支支吾吾地說,想朝咱家裏投點錢。”

商成楞了一下。但他很快就明白過來,說:“他是想來合夥研究航海技術的吧?你答應他沒有?”他覺得,憑十七嬸對待袁家的態度,二丫肯定不能同意袁瀾參股投資的事。

“我答應了。”

這個答案大出商成的意料。他驚訝地說:“你怎麽答應了?你就不怕回去挨罵?”

“咱家的事,我娘哪裏管得上?”二丫得意地說。她眯起眼睛,笑得就象一隻偷到小雞崽子的饞貓,又說:“我告訴他,想摻一股不是不行,就怕他拿不出那麽多錢……”她咧開了嘴。“……五萬緡才能占一成的股,愛要不要嘍。”

商成驚訝地張大了嘴。他折騰到現在,做世界地圖,做指南針,做地球儀,幹了這麽多事,好象也沒花到兩千貫吧?二丫張嘴便叫出一個五萬緡,而且五萬緡才隻能買到十分之一的股份,袁瀾該不會勃然大怒拂袖而去吧?

“他答應了。”二丫得意地說。這是有史以來她做成的最大一樁買賣,所以她非常地高興。“說好的,就這兩三天裏把錢送過來。他還說,到時候或許還有幾家大商號也要來參股,所以希望咱們別急著把剩下的股發賣出去。一一我告訴他,已經有人在打問剩下的股了。”

商成沒言語了。世界地圖、指南針和地球儀,這三樣東西要是拿出來變賣的話,倒是隨隨便便就可以賣個幾百萬緡。可是,除了他自己以外,還有誰肯信實這玩意?哦,他還忘記了一個人。南陽是絕對信任他的,比他自己還要信任得多!其他的,或許李穆能相信五六分,田岫大概也能信一點點,至於更多的旁人,不把他當作茶餘飯後的笑料就算很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