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幹水源於河東朔州,東流經幽州入海,在幽州與大運河匯通,範陽軍可逆流而上支援雲州。
為切斷幽雲二州的水路交通,李光弼在夏日水漲之前,征調匠人鍛造鐵鏈巨錐,密布河中,封鎖水道。熟讀兵書的李光弼豈會不知三國時王濬樓船破吳的典故,故他清楚鐵鏈鎖河隻是權宜之計,治本之策當是收複雲州,編練水師,順流而下,直搗幽燕!
“可惜,若非長安生亂,王正見返京,河東戰局何至於此!”
太子逼宮之前,朔方軍圍攻雲州的戰事雖遭遇阻礙,然王正見麾下的河東軍擒安慶宗、複北都、出井陘、困常山,勢如破竹、無往不勝,令叛軍膽寒。
故雲州高秀岩部雖得回紇部暗助,然李光弼卻並不著急,畢竟隻要王正見攻克常山,不但能斬斷叛軍老巢與洛陽的糧道,還可隨時北上分割幽雲二州,令叛軍首尾無法相顧,那時雲州之敵將為甕中之鱉。
眼看叛軍即將陷入困境,長安城中卻風雲突變,李光弼與王正見先後接到進京勤王的詔書。李光弼猶豫不決間,來自郭子儀的密信讓他下定了決心:“昔可拒姝麗,今何急奉詔?”
當年安思順對李光弼青眼有加,三番兩次欲招其為婿,李光弼素聞安祿山蓄養私兵、囤積糧草,擔心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屢屢拒絕,惹得安思順頗為不快。
郭子儀重提舊事,正中李光弼心坎,且郭子儀體貼入微地隨密信送來回紇欲寇邊的軍報。李光弼接到詔書後,假意勤王,卻以回紇異動為借口遲遲不動,靜待長安朝局水落石出後方上表高呼“陛下聖明、太子英明”。
太子李亨少時遙領朔方大使,其密友王忠嗣又擔任過隴右、朔方、河西、河東四鎮節度使,朔方軍上下多依附親近東宮,李林甫數次摻沙子,妄圖借阿布思等人之力收服朔方,然李光弼對李林甫、盛王一黨始終敬而遠之。
得知盛王身死、太子逼宮,李光弼雖不至於為東宮搖旗呐喊,卻並無幾分出兵勤王之心。
太子接任天下兵馬元帥不久,平盧節度副使史思明以滌清君側之名與安祿山合流,順運河南下圍攻睢陽,劍指江淮富庶之地。
為保長安糧餉不斷,李亨急調王正見赴南陽就任江淮防禦使,嚴守淮河一線;聖人則命永王李璘為江陵大都督,出京坐鎮襄陽,統轄江淮銳兵,王正見等均受其節製。
本由王正見兼領的河東節度使一職則落到郭子儀頭上,是時被困常山的田承嗣趁長安內亂、北庭軍回轉,若潰堤之洪流,席卷河北諸州,橫掃忠於唐廷的義軍,然後囤積重兵於井陘關下,擺出一副強攻河東的架勢。
當初王正見率五千多兵馬過蒲津渡進入河東,短短數月就募集五萬多河東壯士,並憑之屢克強敵。後一萬子弟兵隨其奔赴江淮,其餘四萬初經戰火磨礪的河東精兵皆留在故土保家衛國。追隨顏氏兄弟退入井陘的河北義從則有三萬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