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秦

第三百二十九章 長治久安之論禮

ps:感謝兄弟們的大力支持,今日小爆發,三更奉獻!!新的一個月,兄弟們千萬別忘了,給老醋收藏和月票呀!!!

太子丹奏完議政院之事,又提議縣以下,由得爵之人,選拔德高望重之人為鄉、村之長,負責執行賦稅勞役之事,關於鄉村之長的賦稅免除等待遇,仍然不變。

等太子丹奏到這裏,殿中群臣才知道太子之所以設置民功爵,除了提振工、商、學等的意圖之外,主要還是為了組建議政院打下基礎。

至於組建議政院的利弊,每個人立場身份不同,則態度各異。有的感覺這事不錯,一旦自己不在朝中任職,還可以進入議政院參議國事,比起在朝中任職,或許更有利些,但也有的大臣覺的太子丹此舉,實在是多此一舉,議政院所設,隻怕沒啥用處。更有大臣覺的太子此舉,實在是前人所未有,前麵變革官製,還可說因事立職,如今又妄自創立這議政院,未免有些不倫不類。

但更多的大臣細細想來,太子此議雖是亙古未有,但深究起來,其中還是納賢之意,議政院中,多是元老勳臣,既不執掌政事,偏又能監督國政和大臣,助大王治理天下,可算是妙策。

燕王高坐在上,聽太子丹奏完,燕王喜掃一眼殿中大臣,見殿中之人多有躍躍欲試,想要上前參奏的。燕王喜微微一笑,道:“丹兒所奏,雖然不過幾件,但俱是思謀深遠,非一言一時可明,諸卿想必多有疑問,或有勸諫之語,寡人與丹兒,都不是糊塗之輩,眾卿良言,自當聽從。”

“唯諸事牽扯甚廣,丹兒不過概括而論,寡人之意,可將諸事,分入諸寺監當中,按照丹兒所說,詳細議定細則,公之於朝堂,諸卿細閱之後,或否或讚,再行上奏不遲!”

“凡丹兒所奏,已經列明何處該管的,即有該處寺監之卿擬定,經丹兒、國相、劇卿、張卿、韓卿會同審閱後上奏。”

“北方諸郡,乃我大燕新的之地,民情與中原不同,宗室子弟欲效力國家,到北方曆練,一來熟知國情,二來也可讓遠方之人,得見我大燕王室子弟之風采,實乃大事,宗正寺需好好研議,莫讓寡人與丹兒對宗室的一片愛護之心,付之流水。”

“北方諸郡任職各將軍萬戶,以功勞之身,遠赴苦寒之地,寡人豈能偏勞諸卿?吏爵寺當好生研議,如何輪調各官職,也好讓諸卿苦樂稍均。且北方之地,各有蠻夷遠接,非智勇之士,不能任其職,如何選拔得用之人,吏爵寺還需早有籌備。”

“遠方之人,慕中原繁華,願意南下居住,既是有功,寡人當然要賞之,此亦吏爵寺當辦之事。”

“議政院之論,實丹兒熟思良久之策,隻是前所未有,不可莽撞而行,鞠卿為太師,乃國家老臣,此事就以鞠卿、國相和太子三人,詳細商議章程,容後再議!”

燕王喜這樣說,太子丹在一側站著,暗道這老爺子不愧是坐了二十來年的大王,對付群臣,還真有一套,如是馬上開議,隻怕這麽多條款,眾臣不過聽了一遍,哪裏能想的明白,無非是揪住一點,不計其餘的讚成或反對罷了,各該辦寺監諸卿,隻怕一時也不知道如何進行,父王這幾句吩咐,卻是先把可能的反對都給壓了下去,各寺監隻能先奉令去辦,還要經自己審閱之後才能再行上奏,如此一來,不但給了自己和諸寺監列卿私下溝通訓示的時間,還可經過私下的交流,了解他人的看法,一則為將來正式商議辯論做好準備,二則也可以先行說服一些列卿給予支持。

同時這細化之後上奏,別人看到的是完整詳細的執行規則,本身就可以將很多疑問解決掉不說,還可將一些發對者的思路給引導相應的方案當中,讓反對者從全麵反對變成對某些條文細則的挑剔和否定,那樣不但不是變革的阻力,反而因其反對,能使方案細則更為的完善。

不得不說,這薑還是老的辣呀!

殿中大臣,有一些確實被太子左一事,右一樁的,都給繞的糊塗了,聽大王這麽一說,可是正中下懷。太子丹和國相範增領著眾大臣都是齊聲稱諾,各自下去。

隨後幾日,每日例行朝會之後,太子丹都是約見相應大臣,探討商議各項細則之事,公子隆、易陽君、鞠武、範增、酈生、張耳、韓非、陽慶、呂覽、尉繚、貫高、荊軻這些人,或是宗室大臣,或是三公,或是該管寺監,幾乎天天都要聚在一起,參謀諸事,經過半個月的時間,陸續將太子丹所奏諸事細細敲定完畢,陸續公布於朝堂。

參與擬定細則之人,可說是囊括了朝中各係人物代表,這參謀的過程,也就成了來回折衝妥協和說服的過程,同時這些人回去,又陸續給自己手下親近之人解釋商議,等正式條文出來,這反對者還真是寥寥無幾。燕王喜一一核準,頒行國內。

其中這民功爵共分了十一級,從低到高,乃是:宣力忠臣、宣義忠臣、宣德忠臣、宣力功臣、宣義功臣、宣德功臣、宣力勳臣、宣義勳臣、宣德勳臣、輔國良臣、功勳良臣。

關於這民功爵的授予權,則是由郡縣或朝臣提名後,由相應的縣郡議政院核準後,上報吏爵寺,報經相國審核,授予爵位和憑證。民功爵的頒授,每年進行一次。並製定了各類人提名的不同詳細標準。

至於新的服飾、車馬、禮儀等事,還真是讓公子隆和翰林院好好的頭痛了一番,無他,其中牽扯太多了,別的不說,單是服飾,從大王、太子、到朝臣、庶民、奴仆、那都是規定的細之又細,更別說還要涉及房屋、車馬、配飾,印璽、殯葬等等,先別說改動,單是把舊有的那些相應規定找出來,竹簡都足足拉了有五車之多。

太子丹看了,不由感慨,不愧是以禮治國呀,這繁複之禮,除非整日侵淫其中,那個人能搞得清楚?難怪後世每朝每代,一旦鼎革,總要尋找前朝大儒舊官,先行恢複禮製,要不是這樣,後人哪裏能記得清楚。

對於這件事,太子丹的理念很清楚:那就是簡化,融入新需求。

對此太子丹解釋道:周以禮樂治國,分上下,定秩序,故禮儀周全繁複。如今諸侯爭戰,以事功為先,繁禮縟節,難以適應,需簡便易行,方好推行天下。

況如今所用,與數百年前大不相同,先時所貴之物,如今大為平常,古時非王侯不得見之物,如今官吏富民,盡皆有之,非限定使用,則不利生產。

況北方之民,原非華夏之人,以禮教化,可變蠻夷為華夏,唯北人原本愚昧,繁文縟節,其豈能學得?教而不會,等於未教,反不如簡化而教之。簡而易行,則北人易學,願學,此方合教化之道。

故禮製之定,貴敬、貴簡。

胡人服飾,自有適用之處,當初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乃創數世強國,我燕又豈能固步自封,反不如趙人之君也?況北方之民,已是我燕國之民,如能納其衣飾為服飾正統,一來便利庶民之用,二來也讓北方之人適當保留其原本大致服飾,與我國庶民一體,便於其認同燕民之身。故指定服飾當中,可將服飾歸類使用,王室大臣,參加大典祭祀,自當深衣大裳,如是軍中和日常起居,不妨多采胡服之樣。

同時胡人當中,頗有鑄造雕刻之人,飾物不少精美之品,我大燕之國,廣采博收,海納百川,才是富強之道,不可自閉於古人所製。

至於某些臣僚,堅持古禮不可變,實乃迂腐,五百年前,天下諸侯有上百之數,如今中原不過七強,百年之前,我大燕南北東西,不過數百裏之地,而今橫跨數千裏,丁口三百萬,尤其是當年可比!

時變、法變、禮亦當變!

太子丹這些道理扔出來,諸人還真是不得不服,況且太子身邊這些人,不論才學如何,還真是沒幾個迂腐的,即便公子隆,那對於政治權力,比之堅守古禮也感興趣的多。既然太子汲汲以同化北方之人為念,這公子隆還有什麽好說的,當即從太子門下,借了幾十位郎官,會同宗伯寺、翰林院的大小官吏,連續辛苦半個多月,終於簡化修訂了所有有關禮製等方麵的規定。

太子丹和鞠武、酈生、韓非四人,將公子隆等人所修之禮製細則,詳細一一審過,又簡化了一些,這才上奏燕王喜。

這禮製涉及太眾,看著一車多竹簡,燕王喜直接吩咐公子隆,此事不再朝議,直接頒行。其中涉及到新製服飾,器物的,由宗伯寺做出樣品,分送各郡,讓人們照做就是,至於各項禮儀,則由宗伯寺先按新禮,負責培訓,尤其是那些宗學、官學和各地宗伯等官,都調回薊城,先行學習,然後推廣。諸多限製性的解除,則徐徐放開就是,不必大張旗鼓,專門推動。

這個結果,太子丹當然沒有啥不滿意的,不過這時候太子丹已經將精力轉移到了戰略的爭論上,他所提出南穩北戰之策屬下諸多親信大臣的廣泛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