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裝少主

新秩序

新興經濟體是一個新的利益群體。它的崛起對國際現存經濟秩序帶來了全麵的挑戰。過去的一年,世界為促進新舊融合,消弭摩擦做出了多種努力。但是,專家們越來越感到,這項任務的艱巨程度超過人們的估計。

增長與矛盾

據美國媒體,新興經濟體的崛起給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動力,為世界的繁榮發揮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全球經曆了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之後,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印度等亞洲新興市場的強勁表現給全球的投資人提供了新的機會,給正在勉力避免二次衰退的發達經濟體提供了重要的幫助。

但是,在世界享受新興經濟起帶來的種種好處的同時,人們也不得不承認,世界經濟秩序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隨著實力的轉移,各種矛盾、磨擦、猜忌、恐懼日益增多。這一變化在2010年表現的格外突出。

美國的亞洲問題專家包道格指出中國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對世界的影響最大,引起的矛盾也就最多。包道格對記者說:

“首先我要說,中國不隻是在它跟西方國家的關係中遇到了麻煩,而且也在它跟自己的許多鄰國,如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還有日本、韓國等的關係也出現了問題。這些問題遠遠多於美中之間在長期競爭中所遇到的問題。”

新興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爭吵空前激烈,貿易失衡問題、貨幣問題、貿易保護主義問題、金融體係改革問題、環保問題等等,涉及範圍之廣是多年來罕見的。中美之間的匯率之爭今年幾乎演變成一場全球的貨幣戰爭。

新興經濟體之間也是矛盾重重。中國和其它亞洲新興市場的經濟整合日益加深。包道格說,長期潛伏在表層之下的各種矛盾和恐懼在2010年浮上表麵。中國在和周邊國家的交往中突然轉趨強悍被視為中國外交行為的一大變化。

20國集團

為了適應國際經濟體係發生的重大變化,國際社會在這一年做出了一些重大的嚐試。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別增加了主要新興經濟體所占的份額。20國集團的首腦們今年在韓國首爾舉行開會,試圖讓這個機構取代過去的工業七國集團成為一個新的全球性的經濟溝通與協調機製。

但是,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總裁包道格認為,這些努力顯然並沒有成功。包道格說:

“20國集團會議的效率明顯下降。各國都麵臨世界經濟再平衡的挑戰,麵臨困難的抉擇。美國消費者的儲蓄增加了,但政府開支卻擴大了。這跟經濟再平衡發生了矛盾。而中國減少儲蓄增加消費的努力也不順利。”

包道格說,中國巨大的國內儲蓄依然在源源不斷地成為特權貸款者的廉價資本來源,還在繼續推動著中國出口的強勁增長。中國並不願意為平衡世界經濟而犧牲自己部分的出口。包道格認為,20國集團成員眾多,利益不同,很難達成共識,從而有效地應對重大和緊迫的國際挑戰。

兩種不同理念

美國著名的國際問題專家克萊德•普萊斯托威茨(ClydePrestowitz)認為,世界經濟體係現在麵臨的挑戰是極為深刻的,它是兩種不同的經濟理念之間的衝突。普萊斯托威茨對記者說:

“長期以來,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就存在一個嚴重的弱點。這個弱點來自兩種在同時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同的理念。一個是盎格魯-美利堅理念。這是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信奉的自由放任的經濟理念。另一個是發展中國家奉行的經濟理念,從日本開始,到亞洲四小龍,現在是中國、巴西,歐洲還有德國。”

普萊斯托威茨說,盎格魯-美利堅的理念主張自由貿易和自由市場。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理念追求的是重商主義,以出口帶動經濟增長。隨著這兩種經濟融合程度的提高,兩個理念之間的衝突會日趨激烈。

普萊斯托威茨做了一個生動的比方,說這就好像是兩組不同的國家在同一個球場上玩兩個不同的遊戲,一個玩足球,而另一個玩網球。一方說對方不公平,不遵守規則,而另一方則反駁說,自己遵守規則,問題是對方不努力,缺乏競爭力。

如何把這兩個球隊統一起來,共同玩一種遊戲,是世界麵臨的主要挑戰。這位從事國際經濟和國際關係研究數十年的專家表示,現存的國際機製都有明顯的缺陷,很難完成創造新的世界經濟秩序的任務。

普萊斯托威茨認為,目前需要的是,各主要國家要充分利用現有的交流平台,亞太經合組織組織也好,20國集團峰會也好,進行相互溝通。現存的國際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應該為建立新的全球金融體係多做一些準備。世貿組織也需要進行改革,以便擴大功能,解決目前許多新的問題。

過去一年來,美國本土的次級債危機演變成了金融海嘯,穿越寬闊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波及全球大多數地方。

有人大膽預言,此次全球金融和實體經濟危機將重創以美國和美元為主導的“經濟霸權”,進而削弱甚至顛覆現有的國際經濟秩序。在此次大變局中,中國需要冷靜思考,從容應對。

一線報道

從信貸危機到實體經濟危機

金融海嘯第二波突襲全球

深秋時分,紐約一家餐館的老板DannyMeyer發現,最近炸薯片變得比鴨肝好賣多了。他的餐館以鴨肝為特色菜,普通的每份88美元,配有菠蘿等甜品的要再加20美元。

“我把這叫做‘AIG效應’,”Meyer說,“即使你沒有失業,但也不想讓別人覺得你自己太奢侈。”AIG(美國國際集團)是美國最大的保險公司,因為資金鏈告急,不久前由紐約儲備銀行出資850億美元接管。

《紐約時報》記者注意到的Meyer的餐館,隻不過是一片知秋的樹葉。紐約這個一年多前還因為錢多得花不完而發愁的全球金融中心,隨著華爾街神話的突然崩塌而改變了模樣。更要命的是,危機和恐慌正穿越太平洋和大西洋冰冷的海水,蔓延至世界上大部分地方。除了金融機構外,越來越多的實業投資者乃至數以億計的普通老百姓,都開始不由自主地緊緊捂著自己的錢包。

樓市車市無一幸免

實體經濟中首當其衝受到金融海嘯衝擊的,是與銀行信貸緊密相連的房地產和汽車業。

來自美國住房建築商協會(NAHB)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美10月NAHB房價指數從9月份下調後的17再次降至14,創下1985年該指數創立以來的最低紀錄,同時未來6個月內房屋銷售預期指數大幅下挫;新屋開工量連續第三個月下降,與營建許可數量一樣,創下17年來最低水平。

英國也不例外。今年以來英國房地產價格持續下跌,悲觀氣氛彌漫,有分析人士預計,未來兩年英國房價還將再下滑20%。房市的低迷正在殃及該國的整體經濟。

汽車業同樣遭受重創。10月份,美國私人汽車和卡車的銷量以過去25年未見的速度急劇下滑。《紐約時報》記者在文章中寫道:“下滑令人頭暈目眩,影響了所有的汽車製造商,動搖了消費者的市場信心,使一些邊緣消費者不能獲得貸款買車。從緊的信貸政策已經使10月份的汽車銷量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1.9%。”

而對於正身陷麻煩之中的底特律三大汽車公司來說,能否“生還”已經成為大家關注的話題。以通用汽車公司為例,它10月份的汽車銷量急劇下挫了45%。

“唯一確定的是,沒有一家公司能夠幸免,”通用汽車南美區負責人Ms.Lindland對《紐約時報》說,“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狀況。”

原本“隔岸觀火”的中國車企如今也紛紛加入了減產裁員大軍。有消息稱,奇瑞汽車計劃裁員4000到5000人;神龍汽車公司正在考慮適當減少產量,暫時“放假”的工人將達到1000人左右;菲亞特中國則表示,三年前製定的2010年在華實現30萬輛銷量的計劃已經被迫改變,現將目標下調至5萬輛,下調幅度達83%。

外向型企業苦不堪言

因金融危機而由奢入儉的美國人或許不知道,他們捂緊錢包的決定,會讓太平洋另一端數以百萬計的中國工人麵臨失業的命運。

10月15日,全球最大的玩具代工企業合俊集團旗下東莞兩家工廠“合俊”和“俊領”倒閉,被業界視為“美國金融危機波及中國實體經濟企業倒閉的第一案”(詳見本報上期特別報道《合俊倒閉預警》)。合俊代工廠倒閉在珠三角並非個案,實際上包括江浙、閩南地區在內的東南沿海大量以出口為導向的中小型企業,正麵臨空前的生存危機。

不久前的一次公開活動上,福建某著名鞋類代理商總裁在300多位同行麵前含淚訴苦:“2008年是過去幾年中經濟環境最為惡劣的一年,次貸風暴衝擊、股市樓市下跌等等,令企業經營舉步維艱。幾個月前,一家和我們有大量業務來往的供貨商倒閉,老板攜款潛逃,讓我們損失慘重。”

“人們都說‘春江水暖鴨先知’,我卻是‘嚴冬來臨先感冒’。”這位總裁自嘲道。

10月20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運行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為9.9%,5年來首次減至個位數。此外,前三季度我國出口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了4.8%,貨物和服務的進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12.5%,比去年同期下降8.9%,對於中國經濟拉動作用下降1.2%。

有國內經濟學界人士已對此次金融危機的直接衝擊作出評估:一方麵會直接影響國內房地產市場的信心,進而減少對鋼材、水泥等相關行業的需求,另一方麵,由於危機正由金融領域向實體經濟轉移,我國以出口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將受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