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秦始皇為何會中道駕崩
新朝新氣象。在秦朝的國家機構中,少府為九卿之一,在少府下設六丞,《通典職官七》:“秦有太醫令丞,亦主醫藥,屬少府。”秦始皇上朝,常有“侍醫”捧藥囊隨行,奉侍於帝側,以備急需。想必這位“侍醫”每到伴駕會見外國來賓時,心中又是緊張又是激動:最好也能像夏無且前輩那樣奮勇救主,用手上的藥囊再中把“頭彩”。
太醫不但負責中央官員的疾病診治,而且掌管地方郡縣的醫療事宜。當時各地都設有醫長,對太常、太醫丞負責。藥府中的藥長主持藥物之事,設有藥藏府儲存藥物。
秦朝給後人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秦始皇的專製統治,即大搞“一言堂”,誰敢反對天朝,一律格殺勿論。為了加強對人民的思想控製,根絕巔覆政府的隱患,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竟然下令“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在全國範圍內焚毀《詩》、《書》,並禁止私學。在秦始皇指揮“焚書坑儒”的運動時,夏無且在宮殿救主的蒙太奇鏡頭在他腦海一一閃現,況且自己小時候曾得過軟骨症和支氣管炎,以致長大後即使成為不可一世的帝王,仍然是雞胸和豺狼吼叫般的聲調。自壯年以來,他不僅“肺弱多痰濕”,又患有癇症和結核性腦膜炎,經常癇症發作,口吐白沫,手腳痙攣。看來,離開了醫藥是萬萬不行的。當下大筆一揮,把醫藥、卜筮、種樹之書列為不燒之列。這些書幸免於難,也讓秦在醫藥方麵的資料文獻得以流傳後代。
在西漢時,漢成帝就曾命禦醫李柱國校正前朝“方技”之書,“方技”在古時就是指醫學。當時李柱國校正、保存的醫書有36家,868卷之多,分為醫經、經方、房中、神仙四類,這些書籍後來雖然也沒能流傳下來,但對於漢代當時的醫學發展也算是幫了大忙。
秦代是以法冶國的典範,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在醫藥衛生方麵也是如此。據雲夢秦簡記載,凡外來賓客入城,無論身份多麽尊貴,麵戴白紗的醫務人員都必須像今天的交警一樣,令馬車泊在道邊,用火對其車上的衡軛進行反複熏燎,以防馬身上未被消滅的寄生蟲等附著在衡軛和駕馬的皮帶上。用火熏燎的風俗是曆史上延續最久的風俗之一,用這種方法除有防蟲害作用外,對一些細菌和病毒也有殺滅作用,帶有防疫性質。砭石養生網認為,這大概是曆史上最早的衛生防疫了。
秦始皇多病纏身,因此,禦醫一直要伴隨在秦始皇左右,隨時防身救命。不過,禦醫已不再風光了,這會兒,風頭最健的是方士。
對於擁有天下的帝王們來說,憂憂我心的不是繁雜無休止的國事,也不是與三千粉黛的糾纏,而是在一朝攬鏡自照時,突然發現鬢已沾霜,韶華不再。帝王馬上意識到有一件大事自己該做的沒做——尋找長生不老藥,把自己有限的生命無限度地延長到仙境裏。
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可以說是中國千年帝國中帝王的縮影。天下一得手,秦始皇便急似風火,追隨齊威王、齊宣王、燕昭王等先行者,四處求仙,尋找長生不老之藥。
古代的方士雖然在官方的正史中是以搞迷信為生的“三教九流”式的人物,但其中也不乏有識之士。他們懂得諸如醫藥、煉丹術、占星術、航海術等科學技術。謀取富貴也是方士人生的第一追求目標,他們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投皇帝之所好,描述神仙世界和生長不老藥的地方,說得唾星飛濺。秦始皇對這類荒話買賬的很,一次次不惜代價派方士入海求仙。
有個叫徐福的方士最大膽,自稱到過在東海之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看見了山上的仙人以及漫山遍野的不死之藥。始皇帝年方四十一歲,對仙藥如饑似渴,即派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及五穀百工,越海求仙。
世上本來就沒有什麽神仙,也不存在什麽生長不老藥。徐福入海數歲,求仙藥而不得,恐遭始皇雷霆之怒,就幹脆跑到日本列島做起華僑來了。這下可讓日本人撈了個大便宜占,使在繩紋石器時代徘徊了數千年之久的日本列島發生了巨變,躍入彌生銅器時代,並成為曆史上聞名的盛產稻米和絲織之國。
等不到徐福,秦始皇決定親自上陣,去入海求仙,不料致命的病先襲擊了他。
偉大的始皇帝龍體一直欠佳,正值壯年就開始齒鬆發脫,目光昏花。盡管東南諸郡動蕩不安,北方匈奴屢屢騷擾,他還是把入海求仙當作壓倒一切的大事來抓,甚至不顧病弱,毅然出巡。當鑾駕來到琅琊時,正值是“五黃六月熱死狗”的盛夏。秦始皇病倒了,出現的是發熱、惡心、口渴、頭痛等中暑先兆。
禦醫們就建議停駕休息,避過暑期再走。但秦始皇是個頑固透頂的人,此刻大有不見仙藥死不休的氣概,下令繼續前進。到沙丘(今河北廣宗)時,秦始皇就趴窩了,而且病的不輕,是中暑高熱。變得神誌不清、皮膚蒸熱、煩渴氣促,以致不能進食。中暑重症中最嚴重的一種就是中暑高熱,禦醫們一陣手忙腳亂,對始皇帝采取了冰塊降溫、藥物降溫和支持療法,但年紀大的人或是慢性心肺疾患者,如果昏迷時間超過了一個半時辰,也會因周圍血流量減少,散熱功能嚴重受到影響而在劫難逃了。
始皇帝恰恰是位慢性心肺疾患者,年紀又過了五十,就這樣,傳說中的司暑老人與死神聯袂攜手,把他請去喝茶去了。
第二章:禦醫成為漢帝國最搶手的職業
秦始皇死後,二世胡亥把朝政交給了宦官趙高,自己一頭紮進了戲子堆裏,決心讓秦腔藝術發揚光大,永載史冊。秦行苛政,百姓怨聲載道,於是秦失其鹿,天下逐之。
推翻了暴秦,造反派頭子項羽與另一個同行劉邦展開對全國政權的PK。俗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可軍人氣質十足的項羽邂逅了大流氓劉邦也被弄得沒了丘八的脾氣,說什麽“上天要滅亡我,不是我用兵的過錯。”最後在烏江邊自尋了短見。
劉邦在長安建立漢朝,史稱“西漢”。
西漢政府把秦朝的政府機構體製全盤照搬,醫療體製上沿襲秦太醫令丞的舊製。當時的太常太醫令丞,相當於後世的衛生部部長,其下分工與機構設施較秦更加龐大,負責與管理方藥者各司其職,管理方藥者又有典須方藥和本草侍詔之分。典領方藥側重於方劑的研製,以供宮廷方藥之需。而本草待詔則主要為皇家采集各種藥材,這些人不象典領方藥官職穩定,用著時被征詔上來,又隨時可能破裁減。
太常太醫令丞為醫事管理的最高醫官。少府太醫主要為宮廷服務,少府“掌山海池澤之稅,以給供養,有六丞。屬官有尚書、符節、太醫、太官、湯官、導官、樂府、若盧、考工室、左弋居室、甘泉居室,左右司空、東織西織,東園匠”等令。少府有些類似今日總統府衛生保健局長的角色。
漢代的侍醫,也稱“醫待詔”,沿襲秦製,主要為帝王皇室和諸侯王診治疾病,相當於後世的侍禦醫。劉邦一家人都比較大方,當年劉邦南征叛亂的英布,被射了一冷箭,在凱旋的路上,大概是瘡傷感染,病情加重。呂後忙找來民間名醫給劉邦把脈。劉邦向名醫尋問病情,這位名醫回答說:“放心,可以治好的。”劉邦便來了流氓脾氣,大罵說:“老子能以一個平民百姓的身份拿著三尺寶劍奪取了天下,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我的命在天,就是扁鵲來了也沒用!”出手就是五十兩黃金,硬是給把這位看病的名醫打發走了。所以,從那以後,禦醫就成了最熱門的白領職業,不僅是薪金高,可以享受到政府津貼待遇,不愁拖欠工資;檔次也超強,天天與帝王諸侯打交道,社交圈與民間醫生有雲泥之別,可謂是座上皆豪門,往來無白丁。
相比之下,統領皇帝保健醫生小組的太醫監就是金領了。因此許多學醫的人鑿窗挖門,腦袋削尖也要衝擊太醫監的寶座。
漢昭帝時,權臣上官桀的老丈人有個最為寵愛的人叫充國,便是仰仗著上官桀的權勢當上的太醫監。這家夥覺得自己挺腰比較粗了,就想在內廷裏橫著膀子晃。敢不聽宣詔,就在後宮裏亂走亂竄,按照大漢律條,當處以死刑。據砭石養生網所知,上官桀便去向大司馬大將軍霍光求情,霍光與上官桀雖是兒女親家,更是不能共存的政敵,平時想找削弱對方勢力機會還找不到,自然沒給他什麽麵子。上官桀隻好讓兒子上官安去求蓋長公主。蓋長公主拿出了二十匹良馬替充國贖罪,充國才減罪免死。
在漢代,“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說法最早得到了落實。宮廷內第一次出現了女侍醫、女醫和乳醫的婀娜身影,這些“大長今”在宮中主要為皇後、公主等服務,診治婦產科疾病。在漢武帝時代,河東地方(今山西省夏縣)有一個名叫義姰的女子,義姰是個自學成才的典範,她從小就對藥草有興趣,十幾歲時就上山采集中草藥替鄉親們治外傷。並遍訪民間郎中,拜師求教。有一次,從外地抬來了一位久治不愈的腹脹病人,身軀瘦得皮包骨頭,肚子卻鼓的像將要臨產的孕婦,氣息奄奄。義姰對他仔細診斷後,取出幾根銀針,在病人的腹部和腿部一連紮了幾下,又取出一包藥粉撒在病人的臍眼上,用熱水浸濕的布巾裹住,並給病人喂服湯藥。幾天之後,病人的腫脹竟漸漸消退,呼吸變得均勻,不久就痊愈了。後來,義姰神奇的醫術不脛而走。漢武帝聞知此事,立即下詔征她進宮,封為女侍醫,專為皇太後治病,深得王太後的寵信。義姰遂成為巾幗醫家第一人。
劉邦平定天下後,把劉姓的親戚都封成王侯,這些諸侯王府的醫政也仿照中央,建立起小宮廷的禦醫小分隊。如西漢同姓諸侯王府,濟北王有太醫高期、王禹;齊王也有侍醫數人。另外,王府中其他人也有喜好醫方者。王府懂得大師在民間的道理,積極培養自己的保健醫生的後備力量,組織進修班,派人去當地名醫那裏請教、或拜名醫為師求學深造。地方官吏家中,也多有醫藥的設施。例如西漢高永侯的管家杜信,曾向名醫淳於意學習《脈經》、《五色診》等達兩年。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14種醫藥簡帛書,為西漢時之一例。
在地方的郡、縣、鄉、亭四級機構中,有關醫事製度的可鑒史料少得可憐。在縣級政權中可能沿用了以前秦朝的法醫檢驗組織。亭一級設專門掌營“開閉掃除”事務的亭父,相當於今天愛國衛生委員會基層組織的街道辦事處主任,在每年春季衛生大檢查時,不忘到下轄街道小區統計一下滅了多少隻老鼠多少隻蟑螂,然後逐級上報。由此可想知在郡、縣,鄉級的行政機構中,也會有掌管或兼管醫藥衛生之官吏。但下層的百姓一無醫療保險,二無公費醫療,以致當兵的死於邊關,貧困者病倒在道旁。在缺醫少藥的情形下,孤寡老弱不能相養,大道上死者相望。
每遇到災荒年頭,窮得叮當響的老百姓隻能是“冬吃蘿卜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了。估計那些在民間當赤腳醫生,更怕是出診時連醫藥的成本費也都賺不回來,他們免不了會對想子承父業的後代說:孩子,要做就做禦醫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