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唐

第三十章 送魂(八)

於曹駱而言,安祿山將要謀反的消息無異於晴天霹靂。

一直以來,安祿山就是最得皇帝陛下信賴的邊將,這一點從他一直駐紮範陽,領總數超過二十萬的精兵就可看出。

範陽、平盧、河東。這三鎮遙相輝映,安祿山的實際控製範圍已經從河北道延伸到了河東道。若他真的起兵造反,完全可以把反旗插滿半邊中原大地。

最為可怕的是,安祿山麾下的將士都是精銳的騎兵,幽州自古以來又是盛產良馬之地,若是胡兒鐵騎呼嘯直下,怕是半月內就可以攻到洛陽。

就憑借中原各州縣那些老弱的府兵,完全不足以抗衡安祿山的鐵騎,大唐朝廷唯一的機會便是調遣其餘邊鎮的邊軍前往中原勤王。而若這麽做,別處的邊鎮勢必會漏了空缺,那時一直虎視眈眈的大食人、吐蕃人甚至突厥人豈會不趁火打劫?

嘶,一想到這裏,曹駱便覺得後頸發寒,打著顫向言旭求證道:“好侄兒,你這話說的可當真?誣陷邊鎮節度可是抄家滅門的重罪啊!”

像他這樣受恩李唐的朝臣,自然不希望中原燃起戰火。曹家不似崔家、韋家、裴家,身資和本錢都遠遠不足。正是因為當今天子的提攜,曹家才得以雄奇,也就是說曹家的興衰與李唐王朝的興衰是連在一起的。若是安祿山起兵真的奪了李唐的江山,自己這嫡係家族勢必會被打壓。而裴家、崔家這樣的大族則不然,他們的勢力實在太過龐大,任何朝代的君主都不得不對他們懷有一分敬畏。

南北朝、前隋、大唐,皇帝換了一撥又一撥,可這些家族不一直屹立不倒嗎?

而自己則禁不住這樣的折騰,王朝的興替往往會把才剛剛興起的曹家碾成粉末。

“伯父,小侄曾受到安祿山那廝的邀請,充任偽官,親眼看到他秣兵曆馬,安插心腹。別的小侄不敢說,但如今三鎮邊軍中校尉以上的官員中十有八九都是安祿山那廝的親信。伯父,這可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

言旭見曹駱還有一絲猶疑,連忙相勸,生怕他反悔改了主意。

“嗯,你讓我想想。”曹駱腦中飛速的分析著該如何處理。如若將此事奏報上去,朝廷勢必會徹查此事,說不準會逼反了安祿山,但若是朝廷一時不足以抵禦叛軍的侵襲,會不會有一場七王之亂爆發,自己會不會成為另一個晁錯?

但若是自己隱瞞軍情不報,若是後來安祿山真的反了,自己所要承擔的責任將會更大。畢竟知情不報的罪名是誅殺九族啊,哎,這個言旭為什麽偏偏找上了自己!

思量再三,曹駱終是歎了口氣:“也罷,你今日便隨我去麵見太子殿下,將此事奏報予他!”

......

......

當今天子李隆基攜貴妃在華清宮避暑,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如今在長安城中監國的自然是太子李亨,曹駱怕延誤軍情便命一心腹快馬加鞭趕往驪山向皇帝陛下匯報此事,自己則和言旭一道前往東宮,將此事奏知太子李亨。

最讓曹駱心忌的無異於太子模棱兩可的態度。這位大唐儲君似乎對安祿山將要起兵造反的消息不是很驚訝,隻咒罵了幾句胡兒罔顧聖恩,便不再追問。

曹駱從來便不是太子的人,當然也不是永王的人。這樣的身份前去送信奏報不免有些尷尬,即便自己立了功,太子也不會因此看重自己。若是自己所報有誤,說不準他老人家會落井下石。

現在曹駱隻希望前往華清池的心腹能早些回來,帶回一些皇帝陛下對此事的態度,畢竟最終決定他命運的還是當朝天子。

可曹駱千等萬等,偏偏等將不來這個訊息。按理說長安城距離驪山並不算太遠,若是快馬加鞭,七日便可以走一個來回。

現在已經十日過去了,心腹還沒有回來。莫非是出了什麽意外?

就當曹駱近乎絕望的時候,門房曹中葛終於跌跌撞撞的跑到自己書房前氣喘籲籲的告訴,那心腹回來了。

曹駱心中大喜,都沒顧得更換衣服便赤著腳迎了出去。待那心腹連灌下幾碗解暑的涼茶,稍稍緩了一口氣,曹駱便詢問了開來。

曹駱想象中的好事並沒有發生,那心腹非但沒有見到聖上,還吧自己寫的密信交給伴駕的楊國忠!

聽到這個消息,曹駱差點嘔出了血。要知道,自己在密信中可是寫出了安祿山起兵造反的借口--誅殺楊賊。以楊國忠那般市井混混出身的度量,還不欲把自己撕成碎片?

不過,那心腹的解釋似乎也說的過去。

他前往華清池後自然不可能直接見到天子,被宦官中使以各種理由攔在華清池外數日,他再也忍不下去便尋到了最有可能見到天子的當朝宰輔。

楊國忠聽說有密信奏報給皇帝陛下,當時便起了好奇,立時拍著胸脯保證會將密信交給皇帝陛下。

那心腹得了宰相大人的保證自然覺得萬無一失,便興衝衝的乘著坐騎返回長安給自家大人報信,沒曾想曹駱竟然將他痛罵了一頓。

正當曹駱尋思著該如何補救此事時,言旭突然拜訪,帶來了一個驚天消息。

原來,如今中原各地市坊間都流傳著一首民謠讖歌。

‘九添極尊四合飄,烽燃幽燕戰火燎。青龍出海西南時,京去兩臂東定朝!’

值是時,一場驚天巨變似乎已不可避免。

.................................................................................................

注1:發生於中國西漢初期的漢景帝三年。當時以被封為吳王的劉濞為中心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國家削減他們的權力,所以興兵引起之內亂,參與叛亂的共有七個諸侯國,所以叫做“七國之亂”。由於七王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逼得景帝王誅殺曾諫言削藩的晁錯。後來七王之亂由竇嬰、周亞夫所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