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禮儀的問題朱棣並不打算多談,既然足利義持本人想跪那就跪著吧!反正也不可能因為你跪著就從輕處罰,該怎麽審判還就怎麽審判。
“國師大人,接下來的審判便交給你,朕在邊上敬候佳音。”
“遵旨!臣自當為陛下審明一切,最後再呈交陛下裁奪。”
今天現場的擴音設施不但很好,而且唐少哲還精心準備了聚光係統放大了影像,可以讓周圍遠處的人全部都看見現場所發生的一切。
旁人自然不明白其中的奧妙,還以為自家的視力今天格外好,不管隔多遠都看的很清楚。
雖然在私底下的時候唐少哲和朱棣不拘禮儀,可大庭廣眾之下他還是要維護皇帝的威嚴和氣勢。若是連華夏內部都整合不了,將來怎麽去震懾外夷?
國師大人就站在皇帝陛下的身邊不遠處,向朱棣拱手施禮後轉身就麵對著足利義持了。
※—※—※—※—※—※—※—※—※—※—※—※—※—※—※—※
足利義滿執掌政權期間,接受明朝的冊封,成為明朝的藩屬,並推動同明朝的勘合貿易。1408年義滿逝世,足利義持掌握實權,曾以“日本國世子源義持”的名義,遣使向明朝報告父喪;明成祖派中官周全前往吊唁,並冊封義持為“日本國王”。[1]但對明朝的稱臣引起管領斯波義將等人的強烈不滿,最終義持於1411年斷絕了同明朝的貿易。義持斷絕了對明朝的貿易後,對騷擾明朝海岸的倭寇持縱容態度,對明朝要求取締倭寇的要求置之不理。[1]
1419年,由於日本對馬島發生饑荒,當地倭寇襲擊了明朝沿岸,途經朝鮮時順帶襲擊了忠清道庇仁(今韓國忠清南道舒川郡)和黃海道海州(今北朝鮮黃海南道海州市)一帶海岸。這使當時執掌朝鮮政權的太上王李芳遠非常震怒,派李從茂攻打對馬島以清剿倭寇(應永外寇)。此後幕府轄下的對馬島與朝鮮關係一度陷入低穀,直到1423年太上王李芳遠逝世後才恢複貿易。1443年對馬守護宗貞盛與朝鮮訂立嘉吉條約,此後日朝貿易更加活躍。
初置京畿都漕運司,以漕運使主之。後廢漕運使,置漕運府總兵官。景泰二年(1451)始設漕運總督,與總兵官同理漕政。漕府領衛軍十二總共十二萬七千六百人,運船一萬一千七百隻,另遮洋總(海軍)七千人,海船三百五十隻,專職漕糧運輸,稱為運軍。
欽察汗國是成吉思汗長子術赤的次子、成吉思汗的孫子、西征的統帥拔都所建,疆域最為遼闊,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今匈牙利、波蘭一帶,都城薩萊在今俄羅斯阿斯特拉罕以北。由於拔都的大帳使用金頂,因此在歐洲史書中欽察汗國也被稱作“金帳汗國”。15世紀20年代初(1422年),欽察汗國分裂成9個相互獨立的國家。原中央部分被大帳汗國取代。在汗國內,拔都的13個兄弟及其後裔各有世襲封地,擁有軍隊。拔都的兄長斡兒答及其後裔據有今西伯利亞、哈薩克斯坦,形成了白帳汗國。
公元1363年,禿黑魯帖木兒死,東察合台汗國發生內亂,布拉吉之弟卡瑪魯丁奪取了政權,並殘殺禿黑魯帖木兒的子女及眷屬18人。1389年,幸存的禿黑魯帖木兒的幼子黑的兒火者即汗位,建都於別失八裏;1418年,黑的兒火者之孫歪思汗,又把國都遷到亦力把裏(今伊寧市),永樂十六年(1418),歪思成為東察合台汗國的國王,舉眾西遷伊犁河穀(今新疆伊寧地區),改稱亦力把裏。“亦力”應即伊犁的另一音譯,“把裏”疑即八裏。歪思與明朝繼續保持聯係,貢奉不絕。1432年歪思卒,其後裔互不相下,東察合台汗國分裂。其時亦力把裏已分為亦力把裏、葉爾羌和土魯番三國,其王皆察合台後裔。後裔中一支仍采用亦力把裏的名義,與明朝往來;葉爾羌盡有天山以南蔥嶺以東博斯騰湖以西之地。另一支則以吐魯番為中心,自立為汗,與明朝抗衡。土魯番以成化八年(1472)襲占哈密,明朝力謀存複不果,至嘉靖時嘉峪關外七衛之地皆為所有。成化元年(1465),明朝政府以西域各國進貢的次數和人數太多,疲於迎接,便加以限製,規定亦力把裏三五年一次,每次不得過十人。此後朝貢漸稀。16世紀初,據有土魯番的一支勢力擴大,統一了東察合台汗國,土魯番成為汗國的首都。明人記載即稱之為土魯番,亦力把裏再不見於記載。東察合台汗國從1348年建立,曆經8代、15位汗主政,到1514年被葉爾羌汗國所滅,計立國166年。
窩闊台汗國: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台的封地,領有額爾齊斯河上遊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建都葉密立(今新疆額敏縣)。1264年忽必烈稱帝後,海都自以太宗嫡孫不得立,先後聯合阿裏不哥、乃顏、篤哇爭奪帝位。1301年(大德五年)兵敗走死,汗國勢衰。1310年(至大三年),海都子察八兒為察合台係後王怯伯所敗,部分歸附欽察汗國,部分被並入元朝。
伊利汗國,成吉思汗孫子旭烈兀西征後建立,是東濱阿姆河,西臨地中海,北界裏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灣的大國。與元朝關係一直都很密切。今伊朗、伊拉克、南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和中亞的土庫曼斯坦都由伊爾汗直接統治;阿富汗斯坦西部的赫拉特王國是伊爾汗的屬國;小亞的羅姆素丹國名義上是屬國,實際上由伊爾汗派官治理。公元1388年為帖木兒帝國所滅。
(PS:稍等就修改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