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大軍閥
字體:16+-

歐洲火藥桶

巴爾幹半島向來都被稱為歐洲火藥桶,當時巴爾幹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幹戰爭,並使得奧匈帝國和俄國的衝突又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深厚的導火線。

波斯尼亞事件

1908年10月6日,奧匈帝國以保護僑民為理由派兵吞並了原由其托管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這激起了想獲得這兩地(因有較多塞爾維亞人)的塞爾維亞的強烈反奧情緒。因為塞爾維亞作為斯拉夫國家的“二哥”(“一哥”之名由俄羅斯擁有),極度渴望統治全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但奧匈帝國的出兵令其希望毀滅,因而反對此行動。

第一次的巴爾幹戰爭

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希臘與黑山組成巴爾幹同盟,聯合攻打奧斯曼土耳其。10月18日,巴爾幹同盟與奧斯曼土耳其爆發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結果奧斯曼土耳其大敗,1913年5月30日與巴爾幹同盟簽訂《倫敦條約》,宣布放棄除君士坦丁堡外所有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地;保加利亞則取得馬其頓;塞爾維亞因為得不到亞得裏亞海的出海口而感到不滿,因此巴爾幹同盟出現分裂。

第二次的巴爾幹戰爭

1913年6月1日,塞爾維亞與希臘結盟,預備進攻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於其後亦加入塞希同盟。6月29日,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奧斯曼土耳其亦對保加利亞宣戰。結果保加利亞大敗,8月10日與各參戰國簽訂《布加勒斯特條約》,多布羅查北部由羅馬尼亞取得;馬其頓則被分成三部分,其中瓦爾達爾、馬其頓劃歸塞爾維亞,皮林、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愛琴、馬其頓劃歸希臘。這引來了奧匈帝國的不滿,因為塞爾維亞在這兩次巴爾幹戰爭裏獲得的利益太大,威脅其在巴爾幹半島的地位,而俄國則借由塞爾維亞插手巴爾幹半島事務,結果與奧匈帝國的衝突加深,使得大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