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五相會議這麽大的動靜,一直都在盯著日本高層的調查局盡管刺探不到風聲,但是在五相會議召開後約莫一天半便收到了風聲,一封警告已經被從日本發往國內,很快又被送到了總統府李漢的辦工作桌上了。
因為調查局沒能得到具體會議信息,即便是總統本人也隻是提醒他的情報官盯緊,現在他的全部精力都被國會大選、德人談判戰時移交膠州灣、維穩地方各勢力以及歐洲的烏雲所吸引,分神無力了。
歐洲,歐洲似乎真到了要開戰的邊緣了。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於8月11日致電德國,提議德、法、英、意、俄五國開會調停奧、塞不和。柏林幹脆拒絕了他的提議,因為就算是意大利站在德國這邊,英法俄三國盟友也在調停之中占了多數,很難存在公平之說。何況德國國內普遍認為奧塞衝突很有可能隻是一場局部衝突,一如幾年前的巴爾幹地區一樣,別看俄國叫得凶狠,其實未必有膽量同德國開戰。德國參謀總長小毛奇向他的皇帝陛下提交了自己的戰略,他認為德國有必要表現的強硬一些,支持盟友奧匈帝國伺機吞並塞爾維亞,在巴爾幹地區斬斷俄國的影響力,逼迫其未來不得不將注意力轉向遠東或者中東地區,以增加俄國跟英國、日本以及美國甚至中國之間的衝突。而德國為此僅僅隻需要付出幾句外交訛詐、數百萬馬克的軍事動員特別經費,由德國的軍事力量威懾俄國,使它不敢采取行動。
德國人的強硬出乎英國人的意料之外,但有鑒於俄國人的請求,他們的盟友向倫敦致電透露俄國需要到年底甚至更晚一些才能完成軍事準備,希望英國介入阻止奧匈帝國入侵塞爾維亞。英國人接受了俄國請求,於8月12日,外交大臣格雷再次建議調停,並向德國提出建議,可由德、法、英、意四國開會調停奧、塞不和,將無法置身事外的俄國排除出了調停國家的行列之中。德皇威廉二世同意了英國人的建議,他暗示貝特曼-霍爾韋格總理向奧地利首相貝爾希多爾德提議,要他重新考慮英國人的建議並保證將為盟友盡可能的爭取更多利益。貝特曼-霍爾韋格總理在電報中提到,如果奧匈帝國拒不同意,會導致世界輿論以為維也納和柏林在陰謀故意發動一場文明國家的總戰爭。
貝爾希多爾德實際上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這個花花公子很快發現他成功的煽動了整個奧匈帝國的複仇之心,尤其是軍隊跟諸位將軍們,更是渴望通過吞並塞爾維亞獲得更多的功績。麵對他的詢問,奧地利的將軍們狂妄的宣稱他們將在俄國人反應過來之前吞並塞爾維亞。
軍隊的保證平息了貝爾希多爾德心中些許不安,他向柏林做出回複,稱手下的將軍們拒絕和談。這個狡猾的政客在他的電報拍往柏林之後不到半個小時,便匆忙在首相府邸簽署了對塞爾維亞宣戰的起草書。這一刻,時間永久的被曆史所記下--1914年8月13日下午2點17分。
為了使他的皇帝陛下在宣戰書上簽字,貝爾希多爾德把一份報告放在他麵前,聲稱塞爾維亞士兵已經向多瑙河上奧地利的部隊運輸船舶開火。這個文件的末尾以妄自尊大的蔑視口吻說,“……更有甚者,塞爾維亞部隊已經襲擊在特梅斯-庫賓的帝國皇家部隊的一支分遣隊。”巴爾幹弱國塞爾維亞如何有膽主動向奧匈軍隊開槍,這自然是貝爾希多爾德的謊言,旨在促使感到勉強的君主開戰。老奧皇此時已經完全失去了對整個國家的把握。當8月13日這天中午,貝爾希多爾德入宮拜會他的時候,正在用著午餐的他已經感覺到了,他的帝國正在向著無底深淵義無返顧的衝過去。
奧匈帝國高層一開始便沒有打算和平解決塞爾維亞爭端,因此從薩拉熱窩事件爆發之後沒多久,奧軍便開始了秘密動員,在接到了維也納跟布達佩斯的命令之後,已經通過奧匈國內密集的鐵路運動到了奧塞邊界的多瑙河、薩瓦河和德裏納河一線的軍隊立刻便打響了槍聲。
當天下午,波斯尼亞軍政府長官奧斯卡.波蒂奧雷克將軍親自命令奧第2、第5、第6集團軍20萬人入侵塞爾維亞,第2集團軍迅速占領沙巴茨,第5集團軍於14日淩晨推進到亞達爾河岸。因為派往中國的奧匈帝國軍官將在遠東機槍跟便於攜帶加移動的小口徑炮在戰爭中的重要性發回國內引起了奧匈帝國前皇儲斐迪南大公的重視。奧匈帝國作為歐洲強國,陸軍建設遠在海軍之上,自然注重陸軍的建設。奧匈帝國又是歐洲最著名的輕武器製造強國,麵對如今軍中重機槍數量隻有很小變化,但輕機槍卻增加了近一倍並且開始少量裝備便於攜帶的小口徑迫擊炮的奧軍,塞爾維亞軍隊損失慘重。塞軍總司令普特尼克布置在奧塞邊界的四萬七千軍隊損失僅堅持了一個照麵,便被奧軍擊潰,死傷過半,留下眾多的俘虜。而非曆史上的,塞爾維亞且戰且退幾日後發動反攻將奧軍驅趕出國境。
不得不說,李漢重生所帶來的蝴蝶效應,已經開始彰顯出來。至少這幾年來他明裏暗裏的加強奧匈帝國跟德國的小動作,現在已經開始顯露成效了。
8月15日,奧軍占領占領德裏納河和薩瓦河上的橋頭堡,兵鋒已經緊逼瓦列沃。
奧軍在塞爾維亞的快速推進嚇了俄國一跳,當俄國公使將消息從貝爾格萊德傳回聖彼得堡的時候,沙皇震怒之下立刻取消了剛剛草擬好的,邀請奧地利首相貝爾希多爾德訪問俄國的電函,同時警告奧軍立刻從塞爾維亞撤兵,否則俄國將進行戰爭動員。
奧軍的快速推進大為鼓舞奧匈帝國國內高層,貝爾希多爾德認為俄國的警告隻是因為膽怯,再一次拒絕了英國暗示十分明顯,允許其分裂塞爾維亞的意向,意圖全部吞並塞爾維亞。
奧匈帝國的不配合,令聖彼得堡大為震怒,沙皇尼古拉二世認識到了‘日俄戰爭’的失敗,不但令俄國失去了歐洲憲兵的資格,更令俄羅斯的威嚴掃地,在歐洲已經得不到各國的尊重。他召集群臣,許久以來第一次拒絕了他的德國皇後跟神官拉斯普京的建議,在會議上大聲怒吼‘要用戰爭來讓歐洲明白,俄羅斯帝國的威嚴不容侵犯’。他接受了陸軍大臣蘇霍姆利諾夫的建議,起草俄軍總動員令。
當俄國在8月16日下達總動員令時,一切“局部化”的希望都被拋棄了。德國國內驚怒俄國的過激反應,德皇的將軍們認為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反應,是無視德國警告的表現,德國需要作出強硬的回複。而德皇威廉二世顯然也不願意輸給他的表弟,於17日下達德軍總動員令,18日柏林向聖彼得堡和巴黎發出最後通牒。俄國被命令要“在十二小時內停止對奧地利和我們的每項戰爭措施”,並“明確地通知我們”。外交大臣薩佐諾夫說明,時限太短促,不能停止動員,但隻要繼續談判,俄國部隊將不越過他們的邊境。
沙皇尼古拉二世隨後向他的表兄致電保證道:“了解到你是被迫動員的,但願從你那裏能得到象我給你的同樣保證,即這些措施並不意味著戰爭,我們將繼續談判……”
但是8月18日,奧軍攻陷瓦列沃,付出七千人的損失伏擊全滅塞爾維亞的兩萬六千黑山同盟軍,令奧軍先鋒距離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隻有數十裏。俄國坐不住了,當天俄國駐法公使向法國政府提交國書,要求法國援引三國軍事協議,進行軍事動員。同時,命令軍隊向俄奧邊境集結,意圖武力幹涉奧匈帝國入侵塞爾維亞。
德國給法國的最後通牒,是意圖知道它在可能爆發的“俄德戰爭”中的態度。柏林給巴黎十八個小時答複,並揮舞著鐵拳說,“動員就無可避免地意味著戰爭。”德國軍國主義者長期以來就策劃對法國打一場預防性戰爭。因為他們的總計劃是按著兩線作戰設計的,法國總得被迫打仗。如果它宣布中立,柏林的使節奉命提出要求,凡爾登和土爾的要塞需要進駐兩隊德軍代表作為監察,以防止法國暗中做軍事動員。
法國人以沉默回答了德國人的最後通牒,歐洲戰爭的到來令這個國家的高層已經陷入了慌亂之中,盡管往來巴黎跟倫敦以及聖彼得堡之間的電波不斷,但法國總統、總理任誰在歐洲三大強國走到了戰爭邊緣時,都不願意背上‘帶來戰爭’的責任,因為戰爭就意味著死亡跟毀滅。
8月19日,當德國要求的時間到來時,麵對法國人的沉默以及俄國人的持續向奧俄邊境增兵的舉動,德國的將軍們認為戰爭已經無可避免,他們設法說服了德皇威廉二世,在19日天將黑去的那一刻,於七點三十分向俄國宣戰。
德國人的過激反應驚呆了法國,法國國內上下總算意識到了戰爭的到來,這一個月來叫囂的最是厲害的一群惟恐戰爭不到來的報紙們卻悉數沒了聲音。20日,法國數份報紙頭條隻有一個標題---“戰爭?”,位於德法邊境的百姓,惶恐著收拾了東西,向南部更加安全的地方逃去。法國政府終於在這一天,宣布法軍全軍總動員,認識到了和平已經不可追求,法國人決定用戰爭來回擊德國。
8月21日,德國對法宣戰,歐洲戰雲密布,各大股市開市之後便遭遇瘋狂拋售,黃金價格短短一周時間價格每盎司暴漲了十四便士(1先令=12便士,一英鎊=20先令)。不過盡管德國向法俄兩國宣戰,卻沒有在宣戰之後命令軍隊向兩國進攻。聖彼得堡命令俄德邊境的軍隊輪番放假一日,以向柏林示好,示意俄國無心戰爭。而法國顯然也有相同的意思,巴黎下令邊防部隊撤到邊境後麵六英裏多,作為和平意圖的證明。
三國在邊境線上艱難的維持著‘和平’,但盡管沒有對法俄兩國動手的意思,德皇卻對他的那位才疏誌大的總參謀長小毛奇提出的入侵永久中立國--比利時十分感興趣。德法兩國世代互相敵視,因此不僅德國在德法邊境修建了大量的軍事要塞,法國也在對麵修建了許多堅固的永久性要塞。德軍總參謀部認為,德法邊境的軍事要塞,可能會成為德軍戰略的一大掣肘,因此建議吞並比利時以獲得繞開法國軍事要塞的安全途徑。
德皇同意了小毛奇的提議,8月23日,德軍入侵盧森堡,當同一天,柏林要求比利時允許德軍無限製地通過,以侵入法國。這是違反英德和其他國家於1839年簽訂,保證比利時永久中立的公約的。阿爾貝國王對這個要求的反應毫不含糊。比利時“不會犧牲它作為一個國家的榮譽,同時背叛它對歐洲的責任”,它“一定要用它的力量擊退對它的權利的每一個攻擊”。
英國的簽訂比利時中立公約,並不是單單為著對一個弱小國家的崇高關懷。它的海上優勢不能容忍一個強大的大陸國家比如德國控製極為重要的海峽沿海地區,包括第一流的綜合性港口安特衛普在內。當德國人於8月23日侵入比利時時,英國國內吵成了一團的議會終於批準了內閣的請戰令,英國宣布全軍軍事動員的同時,也成為當時唯一對德宣戰的國家。
當天晚些時間,法國向德國宣戰,俄國向奧匈帝國宣戰。8月25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同一日,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對奧匈帝國宣戰;8月26日,美國政府宣布中立。第二天,無視德奧意三國同盟協議,意大利王室繞開政府,宣布意大利中立,五日後總理西德尼•桑尼諾遭遇王室跟來自國內各階層的威逼被迫宣布總辭職,親英派安東尼奧•薩蘭德拉就任新任意大利總理。8月31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
至此,拉開了這一場被後世稱之為毀滅了歐洲文明的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