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北地枭雄
字体:16+-

曹操与袁绍

一、友情  

    (一)少年挚友  

    曹操与袁绍,一个是“赘阉遗丑”,一个是“三公之后”,论身份,论立场,他们都不可能成为好朋友。但是,少年的友谊是真挚而单纯的,它可以超越年龄和种族,超越门第于出身。  

    早在洛阳时,他们两个“臭味相投”的“游侠”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游侠的性格,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任侠放荡”的少年曹操与“好游侠”的少年袁绍共同为我们制造了两个著名的故事:  

    1.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与绍还出。失道,坠枳棘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自掷出,遂以俱免。  

    2.袁绍年少时,曾遣人以剑掷魏武,少下,不着。魏武揆之,其后来必高。因帖卧床上,剑至果高。  

    见《世说新语假谲》  

    多么可爱的两个放荡少年呀!由此可见,两人早年的友谊是真挚的,纯真的。   

      

    (二)为国结党   

    游侠,爱国,反对宦官。共同的性格和共同的政治理想促使东汉末年的七个挚友建立了一个小政党——我们暂且称它为袁曹政治集团。  

    大家对这七个名字一定不会陌生:袁绍,曹操,张邈,许攸,伍穷,何禺页,吴子卿(真名不详)。  

    作为那个年代的热血青年,他们为了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东汉王朝,以其相对弱小的力量投入到反对强大宦官势力的斗争之中。  

    袁绍是这个政治集团当之无愧的首领,出身四世三公之家,让他有极高的威信;折节下士的性格,让他能吸引众多的名士投奔;素养善士的才能,得到豪杰的拥护……  

    曹操虽“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却凭他卓越的才能,以及袁绍的帮助获得了威望和地位。  

    中平五年,东汉政丨府新置了西园八校尉,袁绍与曹操同时被任命为八校尉之一。  

    多年的情谊,共同的政治理想,加上手中的权力,此时的曹操与袁绍以从单纯的友情和政治上的共鸣,上升到了政治上的默契。一个袁绍和曹操的时代即将到来。  

      

    (三)同舟共济  

    何进遇刺,袁绍、曹操将宦官一举诛灭。但政治经验的欠缺和诸多因素的影响,政权落入了董卓之手。  

    以袁绍的游侠性格,他是绝对不会甘心的,他毅然偕同许攸投奔冀州,去开拓自己的事业。  

    曹操被董卓为骁骑校尉,谁都知道,这是董卓在利用他的声望造势。曹操自己当然也明白这一切,他“变姓名,间行东归”投靠了当时在陈留当太守的好友张邈。  

    曹操是幸运的,在张邈和卫兹的帮助下,他有了自己的武装。  

    此时,袁绍与曹操虽一在河北,一在陈留,却有着新的共同目标——打倒窃取了他们胜利果实的董卓。  

    与董卓部队的作战是困难的,袁绍虽为盟主,却难以控制内部纷争不断的关东联军。  

    当时的形势真的很难,袁绍的盟主当得难,曹操的战争打得也难。但两人依旧心存着理想与信任,互相扶持着。(这里说正史,不说演义)  

    荥阳一役,曹操被董卓部将徐荣大败,“士卒死伤甚多”“操为流矢所中”。  

    就在这最危难的时候,好友袁绍给了曹操最大的支持。  

    “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见《三国志武帝纪》  

    此时,与董卓未灭,袁绍北方有公孙瓒的威胁,曹操与张邈则“敌环伺于四周”,袁绍与曹操如同站在同一艘逆流之舟上,只有“共济”方能不被历史的洪水冲走。以利益为主的友情在患难中更显得牢固。  

      

    (四)扶曹起家  

    对于曹操,兖州=刘邦的关中=刘秀的河内  

    历史证明,荀彧的分析完全正确。  

    而帮助曹操夺得兖州功劳最大的人是谁?正是好友袁绍。  

    众所周知,袁绍的根据地自爱河北,但他却以妻子为质,去讨好当时的兖州刺史刘岱,何也?  

刘岱与公孙瓒与隙,袁绍借此以排挤公孙瓒在兖州的势力,以大力支持曹操在兖州发展事业。  

      曹操和袁绍都是讲义气的“侠”气,袁绍信任曹操,曹操占领了兖州,就等于自己占领了兖州,大家就可以互相照应,牵制共同的敌人。  

    而直接帮助曹操夺得兖州的鲍信,则是袁绍和曹操共同的好友,在朝廷上,有一定威信的袁绍表曹操为东郡太守,刘岱灭后,又表曹操为兖州刺史。  

    就这样,在袁绍强大的军事压力和袁曹相识的鲍信、陈宫的拥戴下,曹操得到了他的“关中”。  

      

    (五)保卫兖州  

    创业容易守业难,兖州如同一块肥肉,人皆伺视而垂涎。  

    袁绍和曹操必须联起手来保卫兖州。  

    首先是来抢夺的是袁绍的从弟袁术。多年的敌对关系,绍与术早无兄弟之情。在袁术看来,夺取曹操的兖州是与袁绍势力抗衡,成就其霸业的重要的一步。  

    这就是封丘之战。  

    (术)引军入陈留。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术以余众奔九江……见《三国志袁术传》  

    公孙瓒绝对不会袖手旁观,他与袁术建立同盟,互相配合。  

    还有徐州的陶谦也来插一脚,向兖州发兵。  

    患难中的友情是珍贵的。  

    在曹操的危机关头,袁绍继续支持着他。  

    当曹操进攻徐州时,袁绍派兵加以支援。  

    当曹操“后院失火”,手足无措时,袁绍为曹操亲征吕布,收复兖州。  

    曹捆身败于徐州陶谦,土地被吕布所夺,彷徨无依于东部边境,没有蹈足安身的定所。然大将军袁公深明应强干弱枝的道理,并且不愿助成叛人之党。所以再次亲掌帅旗,身披铠甲,动员全军起兵讨伐,金钲战鼓响声雷震,吕布之众逃奔败亡,拯救曹操于濒亡之祸,恢复曹操一方长官的职位,如此看来,大将军袁公虽无大德于兖州百姓,却有大恩于曹操。见《为袁绍檄豫州》  

    袁绍,曹操,这一对少年挚友,终于在多年艰苦斗争之后,达到了各自事业的稳定阶段,但这两个都用强烈政治野心的密友在自身利益与欲望不能协调的情况下,他们的友谊又会走向哪里呢?  

    历史有它必然的答案……  

      

二、仇敌  

    (一)矛盾-必然  

    矛盾,推动事物前进的魔手。  

    万物中,惟独矛盾的才是永恒的。  

    旧的矛盾未远去,新的矛盾已悄至。  

    历史抽出了它的“矛盾魔手”,将一对挚友转变成一双“仇敌”。  

      

    (二)矛盾-潜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袁绍与曹操的矛盾也是如此。  

    在讨伐董卓期间,曹操就因立帝等等问题对袁绍的言行表示过异议。  

    这时的矛盾是微小的,是可以修复的,但却也是疤痕性的。  

    曹操是一个智者,他明白当时的客观形势要求他必须与袁绍“存小异、求大同”。  

    曹操在忍让,同时他的势力也在好友的支持下迅速发展着。  

    他需要袁绍;他知道,袁绍也“需要”他。  

    当友情开始沾上权力和利益的味道时,潜伏的矛盾便像遇到催化剂一般膨胀,蔓延,直到让你嗅到真情开始霉变……  

    (三)矛盾-表面  

    袁绍帮曹操,为情,更为利。  

    完全控制曹操的欲望从他帮助曹操的第一天开始就充斥着他的大脑。  

    可是袁绍是不幸的,他交错了朋友。  

    ——曹操不是韩信,他不会甘心为人座第二把交椅。  

    他具有和袁绍同样的伟大志向,或者,叫做野心。  

    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为何如?”   

    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觽,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袁绍对曹操推心置腹,将自己的真实计划全盘托出,但曹操的智谋显然高袁绍一筹,他只是搪塞一番,说几句空话。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目标是占据河南,然后向北发展。  

    一个南下,一个北上,都想统一北方。  

    同一件事情想到一块儿,对于是小事来说,是一份能带来快乐的默契。  

谈三国中袁绍用人失误

谈起三国,大家一定会对其中的英雄好汉做一番指点。这两天重新看了《三国演义》也想谈谈袁绍。

袁绍出自名门,四世三公,应该说受过良好的正统教育,见的世面也多;自小也好侠仗义,爱结交朋友。在起兵反董卓之时,也因此被推为盟主。此后,袁绍灭韩馥,公孙瓒,树立了一方霸主的势力,完全有一统中原的实力和条件。

可是,袁绍为什么会失败呢?

这就不得不观察袁绍的用人观和本身的性格了。袁绍初期的确是人才济济,武有颜良、文丑、张郃等,文有田丰、沮授、郭图、审配、许攸等,可以说当时的人才队伍任何一个诸侯不能相比;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才队伍,却没有建立大的功绩!

首先要谈的是袁绍的性格,他受过良好的教育,可却沾染上了书究气成分,多疑和犹豫;当断不断却又刚愎自用。在伐董卓的时候,有人主张趁董卓长途奔袭,立足未稳的时候赶快出击,可是袁绍却一方面害怕董卓,一方面又认为这样不义,结果盟员鲍信扬长而去。在与曹操作战的时候又遇到了类似情况,也是田丰出妙计乘曹操攻打刘备立足未稳要攻袭曹操后方,可是田丰却以照顾孩子为名,妇人之仁认为要缓,贻误战机。沮授提出要固守粮道,许攸提出要奇袭曹操老巢,都是奇谋,可是袁绍却毫不听取,最终反将田丰、沮授下狱,许攸也结果反投曹操,为曹操设计攻取了乌巢。可惜这么多优秀人才的智慧到了袁绍这里全无可用之处;袁绍曾经豪杰过,可是过去的胜利却加剧了他性格中刚愎自用、自负的成分,而这也是失败的罪魁祸首。经营企业如果不善用人,其结局和袁绍失败相较无二。我们很多企业家也曾经成功辉煌过,但辉煌之后的自我意识膨胀和太要面子却往往阻碍的人才优势的发挥。企业的败亡往往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往往毁在阻碍人才优势的发挥。

袁绍失败之二是不会协调人才的关系,团队打造成问题。应该说,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沮授、沈配、郭图、许攸都是一等一的高手。可是他们却相互之间有矛盾,相互争宠和陷害。应该说除了许攸因失望而叛变外,其余几人都是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沮授被捕后,一言不发,虽有优厚待遇,却仍要投马回归袁绍。沈配最后临死前一定要面北而拜,感恩袁绍。这么优秀的忠义之士,这么优秀的智囊团!可惜袁绍却不懂得如何凝聚,应该讲领导能力的缺乏,最终将其打回原形!名望、地位、过去是会赢得人们的侧目,但最终自身的实力才能让你走到最后。企业经营也是这样,现在很多企业在拼命寻求一些耀眼的外在突破,寻求模式创新、说服力、资源整合等等,但是本身内部团队的经营却一团糟,人才优势都还没有发挥出来;资源整合的越庞大,客户越多,企业面临崩溃的风险也就越大。因此,人才运营是企业家经营的基本功,没有这个基本功,企业想做大,那也只是黄粱一梦而已,最终将显露原形。

袁绍失败原因之三是没有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在立继承人时,过于追求个人好恶,违背了中国传统的道德,废长立幼;引起三个儿子间的血腥争斗,最终导致了这个集团的土崩瓦解,被曹操各个击破。仔细想来,袁绍似乎从情感上还有点诗人气质,年轻时意气风发,号令群雄,又会多愁善感,注重自我。可惜这种气质和方式运用在政治和经营上则是犯了大忌,适合于独行侠,却不适合真正的团队领袖。家庭的困扰也最终让袁绍忧虑重重,无暇重整旗鼓,最终一命呜呼!家庭是英雄事业的后方,是疗补伤痛的港湾,如果没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做后盾,再坚强的事业也会变得不堪一击,生命变得疲惫。而有了家庭的支持,哪怕再落魄的英雄也会东山再起,雄震八方!我们经营企业也是如此,没有把家庭经营好,事业也失去了最牢固的根基;家庭没有经营好,经营事业的意义又在哪里?也想起了去年播放达人秀中的高逸峰,他从一个破产的千万富翁,愁白了头到最终能重新站起来,是因为有一个温馨的港湾,他的妻子自始至终站在他的身边。对于企业家而言,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

袁绍最终走出了争霸的舞台,想想他的辉煌和衰败,是有点扼腕叹息!但道理不给同情一丝面子的机会;不善人才经营之道,再雄伟的大厦也会轰然倒下!我们的企业家以此为鉴,则幸甚!幸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