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九龍秘籍

道教神仙體係

地母

地母是中國農耕民族在原始宗教中對土地的崇拜而所信仰的大地女神,是大地之母,是萬物的生靈,在人們心目中倍覺親切和崇高,被視為“萬物之母,大地母親”。千百年來,民眾為了生存達到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之目的,建廟塑像祭祀地母,以求賜福滅災,給眾生帶來吉祥康泰。敬奉祈祀地母神已成為曆代民眾極為虔誠的宗教信仰之盛舉.

地母祭,又稱“祭土主”,是梁河一帶阿昌族為祭祀先祖遮帕麻和遮米瑪而舉行的民間宗教節日,一年舉行3次,分別在農曆二月馬日,五月廿八日,六月廿五日。第一次祭祀祈求先祖保佑子民平安,第二次祭祀祈求先祖保佑六畜興旺,第三次祭祀祈求先祖保佑五穀豐登。祭日要停工一天,禁動土、舂米、外人進寨。

立誓永遠保佑藏土的十二尊主要地祇女神:遐邇名揚地母、頁岩孚佑地母、普賢地母、魔後地母等為四魔女神;獨具支眼地母、賢德明妃地母、剛烈尊勝地母、白衣龍後地母等為四藥叉女神;藏土孚佑地母、太一濟世地母、麗質冰心地母、翠聰綠炬地母等為四女醫神。

希臘神話中大地女神,又稱地母。是第二個出生的神,屬於古老的神一類。Gaia生於混沌(chaos),又生天空之父(Cronus),後與天父生下很多孩子,如泰坦巨人(Titan)等。

地母神、大地之母或母神是指專司繁殖力及象征大地恩惠的女神,在這個範疇中並不是所有的女神都能被稱呼為地母神。在世界各地的神話裏,能被歸類為地母神的神祇在其神話體係中都是強力母權的掌握者。在性力派中各女神是她化身。有些女性主義者相信信仰宗教的男性希望透過醜化這些女性神祇從而以另一個男性神去取代異性的主權。

五方上帝

五方上帝,即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又稱為五帝、五方帝、五方天帝、五方天神等。

早在周朝時,依據《周禮》,人們就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東、南道教五方上帝尊像

[1]、西、北、中五方上帝。六輅祭祀:一曰蒼輅,以祀昊天上帝;二曰青輅,以祀東方上帝;三曰朱輅,以祀南方上帝及朝日;四曰黃輅,以祭地祇、中央上帝;五曰白輅,以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六曰玄輅,以祀北方上帝及感帝、神州。其中,昊天上帝為自然上帝,即蒼天;五方上帝,即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農氏),中央黃帝(軒轅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為人格化的五位上帝。

五帝有先天五帝和後天五帝之分。先天五帝為統治東西南北中五個方位之天神、天上之帝,即東方青帝太昊、南方赤帝炎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玄帝顓頊、中央黃帝軒轅。後天五帝即天下之帝,為華夏上古五位聖王賢君,即伏羲、炎帝、黃帝、少昊、顓頊。人們相信其死後亦成為神,輔佐昊天上帝和先天五帝統治五方。先天五帝在儒教和道教信仰中有不同的稱呼。

依中華傳統,祭祀五方上帝是極為重要的宗教祭祀。如隋朝分三種規則等級的祭祀,《隋書·禮儀》載:“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五方上帝緊隨昊天上帝並列為大祀。以鄭玄為代表的神學體係認為上帝為天之別名,總共有六天、六上帝。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與五方上帝。昊天上帝(天皇大帝)為全天之帝;五方天帝各為一方天帝,分別為中央土德黃帝含樞紐、東方木德青帝靈威仰、南方火德赤帝赤熛弩、西方金德白帝白招拒、北方水德玄帝汁光紀。以王肅為代表的宗教係統認為五行人帝可稱為上帝,但不可稱為天;昊天上帝則可稱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六上帝中,自然帝昊天上帝可稱天,人帝即五行上帝不可稱天。《隋書·禮儀》:“五時迎氣,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屬,非祭天也。天稱皇天,亦稱上帝,亦直稱帝。五行人帝亦得稱上帝,但不得稱天。”《史記·封禪書》:“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五經通義》:“天皇大帝亦曰太一。”鄭玄雲:“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即五方上帝為昊天上帝佐。

五方上帝分別配五行五色,金木水火土、白青玄赤黃,白帝少昊金德、青帝太昊木德、玄帝顓頊水德、赤帝火德、黃帝土德。五方上帝又稱五行帝,又皆為人帝,故又稱五行人帝。

儒教傳統上是中國的主體宗教,周以後的儒教繼承了周以前的華夏信仰傳統。儒教中的五方上帝:

中央上帝黃帝含樞紐

東方上帝青帝靈威仰

南方上帝赤帝赤熛弩

西方上帝白帝白招拒

北方上帝黑帝汁光紀

道教以六老天君對應儒教的五大天帝。五老天君:

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九炁天君

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三炁天君

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七炁天君

北方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五炁天君

中央玉寶元靈依中華傳統,祭祀五方上帝是極為重要的宗教祭祀。如隋朝分三種規則等級的祭祀,《隋書·禮儀》載:「昊天上帝、五方上帝、日月、皇地祇、神州、社稷、宗廟等為大祀,星辰、五祀、四望等為中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及諸星、諸山川等為小祀」,五方上帝的緊隨昊天上帝並列為大祀」。

在中華宗教信仰中,五帝是朝廷官方祭祀禮儀的專用詞匯,是最高祭祀等級的儀式之一,僅次於“單獨郊祭上帝(共五個,又稱:五方上帝、五天神)”,五帝屬於大祀,祭祀內容包括作為主祭的五方上帝,以及各自配帝、各自從祀官、各自從祀星、三辰、四方七宿等一起組合祭祀的儀式,一年一次,五帝祭祀內容,合計如下:

1、上帝:東郊青帝配帝:伏羲從祀官:勾芒從祀星:歲星另有從祀:三辰、東方七宿

2、上帝:南郊赤帝配帝:神農從祀官:祝融從祀星:熒惑另有從祀:三辰、南方七宿

3、上帝:中郊黃帝配帝:軒轅從祀官:後土從祀星:鎮星無從祀

4、上帝:西郊白帝配帝:少昊從祀官:蓐收從祀星:太白另有從祀:三辰、西方七宿

5、上帝:北郊黑帝配帝:顓頊從祀官:玄冥從祀星:辰星另有從祀:三辰、北方七宿

祭祀時間

一年一次,於孟夏之月,必須見龍星,即可開始祭祀。

祭祀方式

雩五方上帝於雩壇,五帝配於上,五官從祀於下。

“帝,犧牲用十太牢”,即:每帝一牛,共十頭牛。籩豆之後的,與郊祭數量一樣。有無少牢(羊)一般各朝各代會有區別,但是,此為最高等級祭祀,所以,自古以來,犧牲均為“牛”,唐朝左右,在祭祀中,取消了特牛。隻有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特殊。

元老一炁天君

東王公

東王公與西王母共為道教尊神的東王公,又稱“木公”,“東華帝君”。究其源,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楚地信仰“東皇太一”神,又稱“東君”,即為神化了的太陽神(太陽星君),此為東王公之前身。原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男神,後經道教增飾奉為男仙領袖,南、北二宗則奉為始祖。

東王公與西王母(九光玄女)為太元聖母所生,共為道教尊神,東王公,又稱“木公”,究其源,可追溯到戰國時期,當時楚地信仰東皇太一神,又稱“東君”,即為神化了的太陽神(太陽星君),此為東王公之前身。原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男神,後經道教增飾奉為男仙領袖。據《三教授神大全》卷一釋曰:“東華者,以帝君東華至真之氣化而生也,分治東極,居東華之上也。紫府者,職居紫府,統三十五四司,遷轉洞虛宮較品真仙也。陽者主東方少陽之氣,生化萬匯也。帝君者,位東方諸天之尊,君牧眾聖,為生物之主”。故《易》曰:“帝出乎震也”。因此有“東華紫府少陽帝君”之稱。凡仙有九品,一曰九天真皇,二曰三天真皇,三曰太上真人,四曰飛天真人,五曰靈仙,六曰真人,七曰靈人,八曰飛仙,九曰仙人。凡此品次,初次升仙得道之時,都要“先見金母,後謁木公”,此後才得升入九天,入參三清祖師(殿),就是拜太上而觀元始。故漢初有小兒歌謠曰:“著青裙,入天門,揖金母,拜木公”。

來曆

《元始上真眾仙記》:“……複經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澗積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絕妙,常遊厚地之間,仰吸天元,號曰太元聖母。(因為生育東王公被尊稱為王母娘娘)……太元聖母生天皇十三頭,治三萬六千歲,書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曰元陽父。太元聖母又生“九光玄女”號曰太真王母”(太真夫人[1])為西王母(太元聖母)的小女兒,名婉,字羅敷。她與玄都太真王結為夫妻。

《枕中書》

晉葛洪《枕中書》,書中稱之為扶桑大帝,文曰:“元始君經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頭,治三萬六千歲,書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日元陽父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

《仙傳抬遺》

《仙傳抬遺》說他“冠三維之冠,服九色雲霞之服,亦號玉皇君。”《真靈位業圖》將其排在上清左位,號曰“太微東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顯示了其由日神演變而來。

與盤古關係

盤古臨死前,他嘴裏呼出的氣變成了春風和天空的雲霧;聲音變成了天空的雷霆;盤古的左眼變成太陽,照耀大地;右眼變成皎潔的月亮,給夜晚帶來光明;千萬縷頭發變成顆顆星星,點綴美麗的夜空;鮮血變成江河湖海,奔騰不息;肌肉變成千裏沃野,供萬物生存;骨骼變成樹木花草,供人們欣賞;筋脈變成了道路;牙齒變成石頭和金屬,供人們使用;精髓變成明亮的珍珠,供人們收藏;汗水變成雨露,滋潤禾苗;盤古倒下時,他的頭化作了東嶽泰山(在山東),他的腳化作了西嶽華山(在陝西),他的左臂化作南嶽衡山(在湖南),他的右臂化作北嶽恒山(在山西),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嶽嵩山(在河南)。傳說盤古的精靈魂魄也在他死後變成了人類。所以,都說人類是世上的萬物之靈。[2]

這種說法,古籍文獻也有記載。如“昔盤古氏之死也。,頭為四嶽,目為日月,脂膏為江海,毛發為草木”。桂西一帶,今天還在民間流傳著這樣的《盤古開天辟地歌》:

盤古開天地,

造山坡河流,

劃洲來住人,

造海來蓄水。

盤古開天地,

分山地平原,

開辟三岔路,

四處有路通。

盤古開天地,

造日月星辰,

因為有盤古,

人才得光明。

(引用黃現璠著《壯族通史》)

日神演變

《真靈位業圖》將其排在上清左位,號曰“太微東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顯示了其由日神演變而來。東王公,號曰“元陽父”。

帝俊妻子一個名叫羲和,住在東方海外的甘淵,生了十個太陽。

太元聖母所生

《路史·前紀一》羅蘋注:昔二氣未分,螟涬鴻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末具,狀如雞子,混沌玄黃,已有盤古真人,天地之精,自號元始天王,遊乎其中。複經四劫,天形如巨蓋,上無所係,下無所依,天地之外,遼矚無端,玄玄太空,無響無聲,元氣浩浩,如水之形,下無山嶽,上無列星,積氣堅剛大柔服維天地浮其中,展轉無方。若無此氣,天地不生。天者,如龍旋回雲中,複經四劫,二儀始分,相去三萬六千裏,崖石出血成水,水生元蟲,元蟲生濱牽,生剛須,剛須生龍。元始天王在天中心之上,名曰玉京山,山中宮殿並金玉飾之,常仰吸天氣,俯飲地泉,複經二劫,忽生太元玉女,在石澗積血之中,出而能言,人形具足,天姿絕妙,當遊厚地之問,仰吸天氣,號曰太元聖母,元始君下遊見之,乃與通氣結精,招還上宮。當此之時,二氣絪縕,覆載氣息,陰陽調和,無熱無寒,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並不複呼吸,宣氣合會相成自然飽滿。大道之興,莫過於此,結積堅固,是以不朽。金玉珠者,天地之精也。服之能與天地相畢。

對於東王公的來曆有諸多記載,《枕中書》稱他為元始天尊與太元聖母所生

《仙傳抬遺》又說他為青陽之元氣,百物之先也。《酉陽雜俎·前集》卷一和《列仙全傳》卷一皆稱其諱倪,安君明,鍾化於碧梅之上,蒼靈之墟。道教創立後,將東王公納入神係,稱其主陽和之氣,理於東方,亦號王公焉。與金母皆挺質太玄,毓神玄奧,於東方溟溟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氣而形成,與西王母(太元玉女、太元聖母)共理二氣而育養天地、陶鈞萬東王公塑像

物,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子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塵外記》所說與《列仙傳》略同,稱東王公居方諸山上,並說方諸山在東梅之內,其諸司命三十五,所以錄天上人問罪福,帝君為大司命總統之。山上有東華台,帝君常以丁卯日登台四望學道之品者。

據諸道經記載,東王公又號青童君、東方諸、青提帝君,尊稱為“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其誕辰日為農曆的二月初六。

《漢尚方鏡銘》雖曾有其名,但無事跡記述;最早記其事者為《神異經》。此書托名漢東方朔撰。《四庫全書總目》卷142雲:“此書既劉向《七略》所不載,則其為依托,更無疑義。《晉書》張華本傳,亦無注《神異經》之文,則並華注亦似屬假借。(陳)振孫所疑,誠為有見。然《隋誌》載此書,已稱東方朔撰,張華注,則其偽在隋以前矣。觀其詞華縟麗,格近齊梁,當由六朝文士影撰而成,與《洞冥》《拾遺》諸記先後並出。”此書模仿《山海經》體例,分《東荒經》、《東南荒經》等九個篇目,其《東荒經》雲:“東荒山中有大石室,東王公居焉。長一丈,頭發皓白,人形鳥麵而虎尾,載一黑熊,左右顧望。恒與一玉女投壺,每投千二百矯,設有入不出者,天為之噓;矯出而脫悟(誤)不接者,天為之笑。”《中荒經》雲:“昆侖之山,有銅柱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裏,周圍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仙人九府治之。上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向,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萬九千裏。西王母歲登翼,上之東王公也。”西王母(太元聖母、王母娘娘)東王公之母,母子出遊。

東王公與帝俊的神話:

有關帝俊的神話相當零碎,集中保存在《山海經·大荒經》以下五篇裏,其他書籍並無所見。帝俊有兩個妻子,一個名叫羲和,住在東方海外的甘淵,生了十個太陽;另一個名叫常羲,住在西方的荒野,生了十二個月亮。他還有一個名叫娥皇的妻子,住在南方荒野,生了三身國的先祖。這位先祖一個頭三條身子,傳下來的子孫也都是這般模樣。羲和是中國神話中太陽神的名字。傳說她是帝俊的妻子,與帝俊生了十個兒子,都是太陽(金烏)住在東方大海的扶桑樹上,輪流在天上值日。羲和也是她兒子們的車夫——日禦的。最早的大百科全書《山海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東海之外,甘泉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羲和,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於甘淵”。羲和,因為有著這樣不同尋常的本領,所以在上古時代,羲和又成了製定時曆的人。她常把十個孩子放在世界最東邊的東海洗澡。洗完澡後,他們像小鳥那樣棲息在一棵大樹上,因為每個太陽的中心是隻鳥。九個太陽棲息在長得較矮的樹枝上,另一個太陽則棲息在樹梢上,每夜一換。當黎明預示晨光來臨時,棲息在樹梢的太陽便坐著兩輪車穿越天空。十個太陽每天一換,輪流穿越天空,給大地萬物帶去光明和熱量。那時候,人們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動物像鄰居和朋友那樣生活在一起。動物將它們的後代放在窩裏,不必擔心人會傷害它們。農民把穀物堆在田野裏,不必擔心動物會把它們劫走。人們按時作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美滿。人和動物彼此以誠相見,互相尊重對方。那時候,人們感恩於太陽給他們帶來了時辰、光明和歡樂。可是,有一天,這十個太陽想到要是他們一起周遊天空,肯定很有趣。於是,當黎明來臨時,十個太陽一起爬上車,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這一下,大地上的人們和萬物就遭殃了。十個太陽像十個火團,他們一起放出的熱量烤焦了大地。森林著火啦,燒成了灰燼,燒死了許多動物。那些在大火中沒有燒死的動物流竄於人群之中,發瘋似地尋找食物。河流幹枯了,大海也幹涸了。所有的魚都死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竊食物。許多人和動物渴死了。農作物和果園枯萎了,供給人和家畜的食物也斷絕了。一些人出門覓食,被太陽的高溫活活燒死;另外一些人成了野獸的食物。人們在火海裏掙紮著生存。曆史記載著“堯”帝的時候,十日並出,《山海經.海內經》記載:“帝俊賜羿彤弓素繒,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帝俊曾經賜給羿紅色的弓,白色的箭,叫他到下方去拯救人民的困苦。以上就是殘留下來帝俊神話的片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