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通天

古代精神療法

古代的精神療法

追本溯源,精神療法早在原始社會時就已有了。那時候,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缺乏必要的醫學知識,把咒符戴在身上,用以治療疾病,往往能從中得到精神安慰,有助於調動患者體內的抗病能力,將病治愈。盡管目前的科學無法作出解釋,即便在現今社會,信奉符咒的還大有人在,我們也不能一概斥之為迷信而全盤否定,每一種現象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神秘文化亦是。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祖國醫學通過臨床實踐,就已總結出一套精神療法的理論了。如《黃帝內經素問》中所論述的“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就是講過分的情誌活動會傷害身體,但可以利用情誌活動之間相互製約的特點來調整機體的功能,從而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呂氏春秋》載,戰國時期,宋國有位名叫文摯的醫生,當齊湣王生病時,派人請他前來診治,文摯診斷後對齊太子說:“非怒王則疾不可治,怒王則摯必死”,表示進退為難。由於太子孝心至誠,懇求文摯不要多慮推辭,並許諾若能將齊王的病治愈,他和王後將竭力替他辯解,於是文摯答應與太子約期前往。連約三次,文摯失約三次,齊王怒意漸生,最後,總算把文摯請來,但他故意穿著鞋,上床胡亂踩踏齊王的衣服,甚至口出陋詞,表現得粗俗無禮。齊王本來已經不快,再受到文摯這樣的侮辱,氣惱地大喝而起,病患果然隨怒而愈。文摯給齊湣王治病,就是運用怒勝思的理論,將齊湣王的病治愈的。然而由於齊湣王昏庸無知,根本不懂什麽是精神療法,不顧太子與王後的百般勸阻,最後用殘暴的手段,“以鼎生烹文摯”,製造了中國醫學史上的一起大冤案。

此後,我國醫學史上能夠巧妙地運用精神療法治療疾病的醫學家層出不窮,頗有特色的是金元時期名醫張子和,他善用攻法治病,被後世稱為“攻下派”,其實,他還是心理療法的一代大師。《儒門事親》記載:有個叫衛德新的人,其妻一次夜宿客店,適逢強盜劫人燒屋,驚墮床下,以後每聞聲響則驚倒不醒人事,家人多方求醫索藥,歲餘無效。子和經過細心觀察、分析後,認為屬膽氣傷敗,應采取心理療法。他讓二侍女把婦人扶坐在高椅上,麵前擺一小幾,猛地以木擊幾,其婦大驚。子和曰:“我以木擊幾,何以驚乎?”略待片刻又擊之,婦人驚恐稍緩。如許連擊三五次,並以杖擊門,暗中派人擊窗戶,婦人逐漸安定下來。歲餘頑疾竟從此不藥而愈。這就是《內經》“驚者平之”的靈活運用。平,即平常的意思,見慣自然不驚。對受驚者,治療時要設法讓他對受驚的誘因感到習慣,覺得跟平常一樣。

分享:分享到新浪Qing